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平罗县通伏乡随处可见一座座堆成小山似的稻谷,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供电服务助稻乡“稻”飘香
10月27日,地处黄河岸边的马场村,成片的稻谷已经颗粒归仓了,村民马东平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内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及自西向东一路延伸到黄河岸边的根根电杆和条条银线,马东平的内心憧憬着无限的希望。他亲眼见证了脚下的这片杂草丛生的河滩地蜕变为如今每亩收入达到了2500元左右的致富地,同时也见证了从柴油拖拉机发电抽水浇地到现在的电排站合闸出水浇地。
过去条件有限,电排站少、专用变压器少,灌溉靠天,有时还得用柴油拖拉机。
2016年,马东平家用上了电排站抽水浇地。2017年,公司在通伏乡新增、改造配电台区20个,改造2条10千伏主干线及分支线路11.95千米,使通伏乡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
2018年,在得知马东平与村民们一起承包了河滩地扩大种植面积,但沿黄干渠管理所的泵站用电设备无法满足负荷增长需求,公司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全程跟踪服务,为河滩地安装250千伏安变压器1台,2.8公里绝缘供电线路穿过稻田自西向东向黄河岸边一路延伸。防汛排涝有保障,就是给稻农们吃了丰收的“定心丸”。
如今通伏乡的14万亩耕地中有11万亩种植水稻,2021年优质水稻产量达7万吨。
放心电助稻谷颗粒归
在通伏乡的学林精米加工厂区内一派繁忙景象。全自动稻谷传送带和烘干机不停地运转工作,堆成山似的黄灿灿的稻谷被源源不断运进加工仓内,同样忙碌的还有前去宣传安全用电和检查用电设备的平罗县通伏乡供电所的电力师傅们。
“稻谷烘干、加工,电力稳定是关键。”通伏乡学林精米加工厂负责人田立军向电力师傅们感谢道:“每到秋收时节,通伏乡供电的师傅们都上门检查维护电力线路和用电设备,有了电力保障,我们心里就更踏实了。”
农业自动化,电气是关键。2016年学林米业购进4台通风地笼烘干稻谷,通过它的处理,稻谷干燥均匀,不易变质,保证了稻谷的优良品质。到2021年陆续引进共15台通风地笼,每台一次性烘干稻谷500吨,有效减少因谷物潮湿霉变造成的损失,减轻“靠天收”的晒粮压力。负责人田立军指着一排排通风地笼装置介绍说。
厂区内,全自动的大米生产加工车间、水稻恒温储存罐、万吨原粮储存库、真空包装机、自动封箱机、自动配米机、选色机等较先进的设备以及各种现代化的运行监测系统和产品监测系统让人目不暇接。
2020年5月份,原有的一台250千伏安的变压器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公司为其新增了一台800千伏安的箱式变压器。电充足了,学林米业加工厂优质稻谷存储能力达到2万吨,并实现了低温储存、保险储藏,加工稻谷能力达到每年3万吨,年实现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7个乡镇农民种植收入提高20%。
电力赋能稻草变废为宝
围绕水稻种植,通伏乡招贤纳士引进农产品开发公司,引进稻艺编织公司、草编厂、草帘厂等,并对周边5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的稻壳、米糠进行深加工,将一粒稻米的产业链最大化的挖掘出来。
2018年,通伏乡引进了这家以稻草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稻艺编织公司,利用稻草秸秆编织各类工艺品、花灯、草织垫等。公司以每公斤0.13元的价格向村民大量收购稻草,为了拓展销路,该公司还搭上互联网快车进行网上销售。
在通伏乡兴林村宁夏环恒环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草支垫厂里,成捆的稻草堆积如山,十几名工人在编织机旁分工合作,一板板平整的草支垫片刻便呈现在眼前。
“今年我们引进了全新的饲草加工机,将稻草绞碎、打捆,价格最高的时候能卖到900元一吨。”马场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忠说。
“我们草编厂用工都是本地村民,熟练工一天能挣200元,一个月收入就是5000元左右,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干。村民的稻草有了新去处,村民增收有了新路子,这要感谢我们电力部门,他们就像“电管家”不定期上门查找用电隐患、处理难题,为厂区焊工、操作工科普安全用电知识,为我们稳产加挂了‘保险锁’。”通伏乡副乡长叶立国说。
助力稻谷产业链末端创造大价值
在通伏乡新潮村的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这里让一粒粒稻谷的最末端——稻壳米糠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据悉,此项目年可消化通伏乡6万吨稻糠、碎米等下游农产品,可解决周边5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的副产品。
“我们超前制订改造计划,保障电力‘落得下、用的上’,彻底打破‘发展等电’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打够用电‘提前量’。开展一二类带电作业,通过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实施监控、监测,提升农网智慧感知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助力‘水稻之乡’‘稻’香四方。”平罗县供电公司生产负责人陈文龙说。(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通讯员 郭娟 文/图)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