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风口。作为将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既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也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在“研学热”的背后,部分研学项目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教育的实质,让“行走的课堂”变了味。怎样将“行走的课堂”越做越好?如何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近日,记者采访部分学校和研学机构等,一探究竟。
张文娣对旧式农具很好奇。
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世界
“我看过电视剧《山海情》,今天在这里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才体会到西海固移民搬迁前的生活这么艰苦。”
“我们还看到了破旧不堪的窑洞、落后的农具,对比一下才知道现在生活多么舒适。”
……
暑假前夕,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闽宁新貌展示中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研学团。宁夏军宏技工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余梦瑶和张文娣跟随讲解员梁通的脚步,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观看,时不时发出感慨。
“原来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发展得这么快,是福建和宁夏携手的成果。”余梦瑶说,走出校园、融入情境、体验生活,让她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明白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近年来,“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广阔自然与社会”的研学游颇受追捧。闽宁新貌展示中心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也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今年年初被列为宁夏13条必打卡红色精品研学线路中的重要一站,吸引不少研学团“打卡”。
“旺季我们每周会接到6到10批研学团队,主要是来自银川市、石嘴山市的一些中小学生。”闽宁新貌展示中心讲解员梁通介绍,同学们热衷于观看图片以及视频资料,也对馆内的八宝茶、滩羊标本、学生校服特别感兴趣。“馆里还有窑洞等年代比较久远的陈设,当同学们把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时,教学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梁通说,希望同学们多来展示中心研学,用眼睛记录宁夏的改变、用脚步追寻山海情缘,更加珍惜当下、茁壮成长。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贺兰山岩画景区、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在宁夏,越来越多的景点成为各学校开展研学活动的实践教育基地。如何让这些“行走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在学与游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学、有所成?这也是宁夏三十二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岩松近几年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事。
从2019年起,李岩松就积极对接区内各中小学研学活动以及承接区外一些旅行社、教育机构的研学活动,“宁夏旅游资源丰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研学团都喜欢来,对他们来讲,宁夏的研学体验感很好。”李岩松介绍,无论是在闽宁镇感悟脱贫攻坚精神,还是在贺兰山观星以及在沙漠体验防沙治沙,宁夏的研学之旅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第二课堂”。
“我们的研学内容从2019年刚开始时更多以观光旅游为主,迭代为如今的‘研学+’模式,如今在宁夏任何一个研学基地,我们都会融入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积累中收获成长,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世界。”李岩松说。(记者 陈 瑶 何婉蓉 文/图)
台湾青少年研学团队走进宁夏
近日,来自台湾16所高校的23名青年组成的研学团队走进宁夏,探访“星星的故乡”,感受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没有想到宁夏3D打印技术已经这么发达了。”台湾中正大学大二学生卢咏琦告诉记者。7月11日,台湾青年研学团走进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集团),了解共享集团大型3D打印机在铸造行业的产业化应用。
2012年共享集团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实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国内首创,设备出口日本、欧洲等地,连续多年销量全球第一。
走进3D打印文创展区,建筑装饰、市政景观、人物雕像、地形沙盘等各种各样的3D打印文创产品立刻吸引了研学团成员的眼球,“‘吃’进去的是粉末,‘吐’出来的就是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台湾青年李情告诉记者,看到这些3D打印文创产品,她感到很惊讶,“难以相信3D打印技术居然可以打印出这么精美的产品。”令李情更惊讶的是一座2米高的凤凰雕像。“运用3D打印技术,这个凤凰雕像我们只需要10—15个小时就能制造完成,不仅极大缩短了制作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讲解员向研学团成员介绍。
走进智能厂房,AGV转运小车正在装运生产好的设备,几名工人正在为即将出厂的铸造3D打印设备做最后的调试、装配,他们只负责实时监控,大多数工作由机器完成。在如此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里,具有世界领先的铸造3D打印生产线,几乎见不到工人,这给研学团成员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设备如何打印出来?”“生产一件设备平均耗时多少呢?”随着参观深入,3D打印背后的奥秘,被揭开谜底。
当讲解员说:“大家现在所处的这个工厂,是全球首座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无吊车、无模型、无重体力、无温差、无废砂及粉尘排放。”让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的台湾青年王靖杰十分兴奋,他说:“在宁夏能看到这么先进的打印技术,让我感到很震撼。”
研学团成员围在讲解员身边纷纷询问,“产品主要销往哪里?”“产值多少?”在宁夏生活了5年的台湾青年杨尚轩表示:“此次研学之旅,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记者 贺紫瑞)
学生体验陶器制作。
研学基地变身教科书
“我打了94环!”7月11日下午,在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体验光电射击的学生张旭峰兴奋地说。
这是银川市唐徕中学宝湖校区今年开展的第三次研学,面向初一全体学生,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旱地冰壶、光电射击、陶器制作、帐篷搭建、制作鲁班锁,从7时30分到下午5时,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特别的一天。
“瞄准靶心居然这么难。”“95式模拟光电射击枪支原来是这个样子。”“原来把泥巴捏成形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光电射击和陶器制作课程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感受。
“做鲁班锁虽然有误差,但是一定要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得有合理的余量,才能将鲁班锁组装起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所用。”在制作鲁班锁体验课程中,老师杨富荣提出了一个概念,引来了同学们的赞同。
“我觉得研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我们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可以自己动手参与活动。老师刚刚提出的‘余量’让我觉得很新颖。再比如怎么去搭建一个帐篷、什么地方适合去搭建帐篷,都是我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研学旅行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学生李孜伊说。学生潘琪认为:“这样的研学旅行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人,我可以在这里通过合作组队的方式和不同班级的同学熟悉起来,不仅能结交到朋友,还可以开阔眼界,锻炼动手能力。”
作为每年承接大量研学的实践基地,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设置了包含军事体验、劳动体验、手工创意、科学探究在内的272门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情进行精准的课程设计。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外联部部长梁鹏说:“我们希望秉承‘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服务理念,让更多青少年有知行合一的体验,能将一些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具体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去认识花、认识树,也能亲手种植,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变化,感受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
围绕着“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这一主题,银川市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在组织这场研学活动之初,就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对研学内容进行规划和选择。该校德育工作处副主任杨杨说:“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能力,比如制作鲁班锁,能够让他们体认鲁班锁各棱条榫卯吻合的结构特点和制作工序,体验制作过程。既涉及理论知识学习,也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他们有更多元化的视野,增强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风口。在宁夏,贺兰山岩画景区、水洞沟景区、沙湖生态旅游区、西夏陵博物馆、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领新耘智·3D打印创新基地等多家单位被评为宁夏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用脚步丈量世界,“研学基地”就变身成为教科书。一天的体验结束,学生张喜喜说:“我希望下次能到更多不同的地方研学,让我能更好地了解家乡,体会到我所生长的地方的更多魅力,也让我更好地理解实践出真知,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记者 杨嘉琪 文/图)
自治区教育厅对暑期研学旅行发出温馨提示:
注意甄别虚假宣传 警惕收费陷阱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发布暑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温馨提示,对广大家长予以提醒。
当前,研学旅行已成为孩子节假日出行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及家长要正确区分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和社会上打着“研学”幌子的其他收费活动,慎重选择。对于企业或社会机构自行组织的“研学营”等活动,家长要注意查验组织方的相关资质,核实研学机构的注册信息、业务范围等信息,了解活动收费及具体课程等情况,注意甄别虚假宣传,警惕收费陷阱。
同时,家长要关注研学机构的教师团队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从业资格和教学经验,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教育、师生比例是否合理、活动期间是否全程陪同等,防止“游而不学”。在此基础上,要认真研判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并签订正规的合同。同时,倡导广大家长多陪伴孩子读书、锻炼,让孩子更多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如果参加社会上的活动项目,要切实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科学的活动,避免盲目跟风。
家长要加强孩子安全教育和文明出行教育,指导孩子熟悉必备的安全知识,规避和远离危险区域和场所,知晓应对突发情况的自我保护措施和求助方式等。此外,家长要树立维权意识,一旦遭遇研学“名不副实”的情况,要保留好相关证据,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记者 杨嘉琪)
让研学游走向“研学优”
研学作为实践学习的平台,不仅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同理心及尊重多样性的情感,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老师杨富荣感慨:“研学让孩子们获得了很珍贵的体验,哪怕是简单的沙画、编程体验,对于他们进行职业探索都很有意义,孩子们或许可以从实践中探索出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然而,随着近年来研学热度不断上升,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当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顾此失彼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完成既定的课程,成为每一次研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玩与学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如何做到寓教于‘游’,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银川市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德育工作处副主任杨杨说。“对于我们来说,考虑到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常常会把研学的时间设计在一天以内,这样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因为节奏快而导致出现学生没法细嚼慢咽的情况。”
“下次研学我希望可以亲手组装一些LED灯或者智能机器人。”“我想去感受一下不同的职业,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我想去外省或者是更远的地方看看。”“我希望下次有更多在户外的经历……”记者对银川市唐徕中学宝湖校区的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采访,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们有不同需求,如何精心设计研学内容成为学校的难题。
“一想到研学,其实首先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出行的交通安全、隐私安全,以及研学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我们希望能带给孩子们良好的研学体验,但是通常多人的研学旅游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管理,要做好相当完备的安全预案才行。”银川市二十一小教师杨静说。
虽然研学的热度不断升温,但是对一些家长来说,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和对研学的不了解,可能不会支持孩子研学旅行。同时,研学旅行的效果难以量化评估,需要有效的反馈和评估机制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对于学校来说也是需要平衡的难题。每逢寒暑假,一些机构推出的“天价”出国出省游研学项目也会逼退很多家长,让他们在孩子的渴望和价格之间为难。杨杨认为,学校为了确保每一次研学的顺利进行,会有长周期计划,准备周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等,过程中也会及时发布活动照片让家长放心,希望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场有意义的研学体验。在寒暑假时期,建议家长根据教育部门的提示,理性、慎重地选择适合孩子的项目,能够真正让孩子有所收获,让研学游不止于“到此一游”。(记者 杨嘉琪)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