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运芳:我是黑夜里的赶路人,你们是星火
毛运芳。受访者供图
新闻回放:西吉县西滩乡黑虎沟村的毛运芳,今年考入浙江大学,但母亲长年有病,父亲刚刚摔坏了腰。此外,毛运芳的哥哥在长春上大学,学杂费全靠贷款和打工。学费成了毛运芳亟需解决的事。新消息报和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奖励她万元助学金。(《新消息报》8月17日04版)
年终回访:8月17日,毛运芳和父亲从固原坐火车去往杭州。30多个小时后,两人才到达杭州,但由于疫情管控,父亲没能进学校,父女俩就在校门口告别。随后,毛运芳进学校专用隔离宿舍,父亲坐火车返回西吉。
毛运芳用“热浪翻滚”来形容杭州。半个月军训结束后,她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转眼到了国庆节,她和另外一位宁夏学生决定骑自行车绕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一周,两人边骑边聊,可开心了。可没想到,南方的雨说来就来,把两人浇了个透。至今,她俩还在回味这件事儿。从塞北到江南,毛运芳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水、那么多的人,那么多耳熟能详的风景点:西湖、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雷峰塔、西溪湿地……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在班干部竞聘时,毛运芳有些胆怯但参与了,通过重重选拔,她当上了生活委员。她说,“那么多叔叔阿姨帮助了我,我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生活委员不就是一个可以服务别人的角色吗?”
12月23日,记者回访毛运芳时,她已经回到了西吉的大山里。半年以来,她父亲的腰有所好转,但还是不能干重活,母亲的病是老毛病,需要长期吃药。“我希望以后在杭州、上海给母亲找个好医生,彻底治疗一下。”
“这半年以来,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帮助我的叔叔阿姨们。我只是学生,对社会还没有任何贡献,何德何能受到他们的帮助呢?后来我想通了,他们其实是在提醒我,让我撇开坏情绪,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我是黑夜里的赶路人,你们是星火,让我看清了前路,扫空了恐惧。”(记者 闵良)
海玲:每天都是欢声笑语
海玲。 受访者供图
新闻回放:海玲身世比较坎坷,妈妈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今年,海玲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妈妈积劳成疾,由于腰伤住进了医院。正当海玲一家为学杂费发愁时,新消息报和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奖励她万元助学金。(《新消息报》8月22日02版)
年终回访:很多人都不理解,海玲为什么要到青岛去上大学?海玲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喜欢大海,二是因为高中时,青岛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来到海玲家乡给孩子们上课,志愿者们介绍了青岛的风光,成功地“收割”了海玲。
海玲所在的班有30人,来自全国各地,但年轻人之间没有陌生感,班级群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不封校的日子里,每到周末,班里同学都会约着出去转。
海玲还成为化学学院学生会一员,当选了班委,参加了社团。她觉得加入学生会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那里充满了温馨和欢声笑语,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玩的时候尽情地玩。海玲和同学们一起拍摄了迎新晚会搞笑暖场视频,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干活,一起制作彼此的表情包……(记者 武晓瑜)
丁文娉:难忘院长的叮嘱
丁文娉 。受访者供图
新闻回放:同心县丁塘镇的丁文娉从小学开始就帮助家里干农活,摘枸杞、黄花菜,收玉米,从不缺席,以至于皮肤被晒得黝黑。今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致敬她的勇敢和辛劳,新消息报和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奖励她万元助学金。(《新消息报》8月18日02版)
年终回访:这半年来,给丁文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一次对话。那是周二的午后,院长给她发来语音消息:“小丁啊,你待会儿没课吧,过来我办公室一趟。”平时,院长给学生们上《法理学》。
进入办公室之后,丁文娉有些紧张,院长看出来了,让她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跟她聊了聊家常,又问她最近生活费够不够花。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院长说:“小丁,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可能没有其他同学的基础好,但是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走出自己的路。”
丁文娉告诉院长说,她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赚钱。院长点头称赞,随即又叮嘱说:“不能迷失自己,不能深陷于钱的诱惑中。”(记者 武晓瑜)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