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凡之光,闪耀2022
来源:新消息报

041.jpg

李满虎: 再回非洲,寻找创业机遇

李满虎。受访者供图

  新闻回放海原县偏远山村长大的90后回族小伙李满虎,30余年的人生经历犹如过山车一般:在贫困的小山村度过童年、少年时代,高考后来到大城市上大学,毕业后放弃国企工作前往非洲,先后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两个国家当上了酋长。非洲的华人酋长本来就不多,而在两个国家同时拥有酋长身份的华人更是罕见。今年2月25日,返乡探亲的李满虎应邀做客新消息报社。(《新消息报》3月1日02版)

  年终回访:12月25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目前身在喀麦隆的李满虎,听他讲述再回非洲的经历。7月底,李满虎重回非洲。“之前是国企外派工作人员,现在是自由创业者。之前在尼日利亚,这次在喀麦隆,虽然我也有喀麦隆酋长头衔,但没有来过。喀麦隆绝大多数人说法语,我就买了一本自学法语的书籍带在身上。”

  本来李满虎有很多创业思路,到了喀麦隆后才发现用不上。比如浙江一家国企想直接进口喀麦隆的棉花,李满虎去了之后才发现,喀麦隆的棉花比中国的还贵,只能放弃。考察两个月后,他开始转变思路,决定还是尝试自己的专业领域——矿产资源。

  尼日利亚今年最火热的是锂矿,国内也有很多朋友咨询他购买锂矿,但是当地锂矿的价格已经被炒高。李满虎又去了利比里亚,在那里考察两个月,没有成功。11月底,他重返喀麦隆。虽然暂时“一事无成”,但李满虎积极应对:“来到非洲已有5个月,虽然不如在国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我把之前的考察进行了总结,规划了新的发展思路:从最简单的外贸入手,然后结识更多的当地朋友,牵线搭桥引入更多的中国投资者。” (记者 闻海霞)

全区首例!老两口同时捐献角膜和遗体

叶晓军展示父母的捐献证本报记者 张艳丽 摄

  新闻回放6月19日7时20分,86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吴菊英离世,按照老人生前遗愿,家属捐献了她的眼角膜和遗体。老人的两只眼角膜分别于6月20日和6月22日移植到了两个陌生人身上,为他们带去光明。(《新消息报》6月28日03版)

  年终回访:12月23日,记者采访吴菊英老人唯一在世的儿子叶晓军得知,吴菊英去世81天后,老伴叶玉龙也去世了,而且叶玉龙老人也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

  叶晓军说,母亲走后,父亲特别难受,总是反复回看母亲生前的录像带,边看边流泪,持续了一个多月。叶晓军夫妻赶紧搬过去同住,不断地开导劝慰老人,还计划等疫情缓解后带父亲出去旅游散散心,可父亲没有等到那一天。

  其实,8年前父亲就查出了肺癌,一直保守治疗。“父亲放不下母亲,硬撑着活到母亲先走了。”9月8日晚,父亲说想喝白米粥,叶晓军便用电饭锅煮好白米粥。次日早晨,叶晓军起床后发现锅里的粥未动,冲到父亲房间发现人已经走了。

  “我和妻子特别想念老人,总觉得他们出去买东西了,很快能回来。一年之内,父母都走了,我内心就空缺了一大块。”叶晓军哽咽地说。

  “吴菊英老人和叶玉龙老人的精神境界非常崇高,让人钦佩。”宁夏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于2019年设立器官捐献机构,截至目前接受了4例器官捐献、29例角膜捐献、87例遗体捐献。吴菊英老两口同时捐角膜和遗体,是全区首例。

  父母的行为对叶晓军影响巨大。现在,他非常珍视父母留下的4本捐献证书,55岁的他也萌生了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想法。(记者 张艳丽)

马欢:哥哥和弟弟都做了造血干细胞留样

意气风发的马欢。受访者供图

  新闻回放 7月7日13时30分,在经历4小时的人体干细胞采集后,吴忠籍大学生马欢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使命:挽救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幼童。他还是湖南工业大学第一例、年龄最小、外省人在株洲捐献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马欢说:“这是献给自己20岁的生日礼物。”(《新消息报》7月8日02版)

  年终回访:7月8日,马欢搭乘飞机回到宁夏,家人、老师和吴忠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像迎接明星一样,拉着醒目的条幅,热烈欢迎他凯旋。暑假里,马欢做了防疫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受马欢事迹的感染,他的哥哥、弟弟们都主动做了造血干细胞留样。马欢说,家人的行动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秋季回到学校后,马欢的“名人效应”凸显,他先后获得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株洲市红十字会特别奉献奖、株洲市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奖等荣誉。但在荣誉面前,马欢依旧脚踏实地。11月初,株洲市疫情暴发,学校里许多同学被隔离,马欢踊跃报名当起了志愿者,他说:“每天为不能出宿舍的同学们送餐、送防疫物资,虽然累,但心里是甜的。”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马欢希望大家都能平安顺遂,身体健康! (记者 黄英)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