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西征纪念园坐落在同心县县城南郊,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
作为园内的主体建筑——世界名著《西行漫记》和经典图片红军小号手的大型雕塑,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西征在同心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通过走访和调查,撰写出著名的纪实性报告文学《西行漫记》(英文译名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通过斯诺的亲身采访,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壮举,让中外人士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延安,对国民党政府妖魔化中共、妖魔化红军,起到了匡正视听的特殊作用。
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一位手持军号,举止间透着坚毅、勇往直前的红军小号手,这就是斯诺在宁夏预旺堡拍摄的《西行漫记》封面照片——抗战之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红军小号手是吹响民族解放号角的象征,曾激励过无数的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1936年8月16日,斯诺结束了在陕北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采访后,来到了宁夏预旺堡采访西征红军指战员,这里是红军西征总指挥部驻地。斯诺不仅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对红军小号手也特别关注,在他的《西行漫记》有这样一段描述:“在预旺堡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号,这个堡垒一样的城中有一角落飘落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抚弄一样。”
《西行漫记》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在宁夏预旺堡地区采写的。封面照片的那位红军小号手到底是谁呢?“直到1996年‘抗战之声’主人公才被世人所熟知,他就是曾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的开国将军谢立全。但这幅经典照片的拍摄地究竟位于预旺堡古城的什么位置,《西行漫记》以及各种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西行漫记》里面仅仅记载‘在预旺堡高高结实的城墙上’。”同心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顾永存告诉记者。
2019年7月2日,在“宁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调研”工作中,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鹏跟随课题组赴同心县开展实地调查,并负责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及拍摄工作,“抗战之声”的具体拍摄地点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凭借多年摄影和田野文物调查工作经验,李鹏先后到预旺堡南城墙、大佛寺遗址墩台上,反复比对周边地貌及东面山形走势,排除了这两处拍摄的可能性。在北城墙上反复行走实地观察后,他初步判断东面山形走势及城墙两边地貌与“抗战之声”照片极其相似。随后,通过比对现场拍摄照片、查阅卫星地图、查阅斯诺采访记录等,李鹏又逐步将斯诺当年的拍摄点缩小到北城墙东段范围内,但他给出的结论仅此是个人认为“极其相似”,并不能最终判断拍摄地的具体位置。
今年2月20日,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赴预旺堡拍摄《重访“抗战之声”拍摄地》,通过参加此次实地复拍之后,李鹏再次与“抗战之声”照片反复比对,他认为当天拍摄点应再向东移50米范围,相机焦距还需进一步调整后,城墙两边地貌与拍摄视角相似度会更高,期待再找机会复拍成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同心县把“抗战之声”拍摄地确认工作,作为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3月20日,同心县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组织邀请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博物馆4家单位的党史、文物、摄影等方面的专家,对“抗战之声”拍摄地进行最终确认。专家组经过实地勘察,比对预旺镇南关村土墩、南城墙、大佛寺遗址、北城墙等地,参照《西行漫记》等史料和“抗战之声”照片,分析原拍摄地山形背景、地面城墙遗存等历史风貌和当时拍摄现场的光照条件与摄影镜头成像视角,专家组经过认真探讨,慎重确定,最终一致认为“抗战之声”拍摄地位于预旺镇古城北城墙东段。
近日,记者跟随宁夏博物馆“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推介”活动摄制组,来到同心县预旺镇,重访80多年前的“抗战之声”拍摄地,重温红色瞬间,倾听历史回响!
1936年的8月,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谢立全刚刚率部打了胜仗,穿着上级奖励的一套新军装和战友们一起畅谈战斗情景。这位衣着整齐、强壮挺拔的19岁红军战士,被独具慧眼的斯诺看中,便将他拉到了预旺堡的城墙上去照相。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红旗下,定格下一位红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持军号,迎着朝阳、吹奏前进号角的画面。
“自打中译本《西行漫记》的封面采用了这幅照片后,‘永远的红军号手’那气宇轩昂的形象,便深植在广大读者的心里,成为那个年代红军鲜明的象征,也成为《西行漫记》这本书不可磨灭的标签。”顾永存说。斯诺将这幅照片命名为“抗战之声”,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奋发、不屈的形象,让红军的身影从此传遍全球,让预旺堡城墙上的军号随之响彻世界。
“宁夏不仅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和最终结束地,也是红军西征的大本营和主战场。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先河,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为这片热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宁夏博物馆讲解员谢苏宁说。
80多年过去了,已被时光定格的小号手,依旧庄重而凝神地高扬号角。响彻寰宇的军号,仿佛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那是集结的号声,那是冲锋的号声,那是胜利的号声,那号声正在激励着我们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记者 王 刚 文/图)
责任编辑:樊玲 编辑: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