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工作需要卷裤腿的“同行者”
来源:宁夏日报

  “现在看演出还能听村主任唠家常,家里事、村里事,全是大伙感兴趣的!”

  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文艺宣讲活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的乡村舞台“上演”。在文艺演出开始前,红阳村党支部书记海立峰拿起话筒,用熟悉的乡音和村民们唠起了家常。这短短10分钟的“村播”,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干部和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从百亩良田的节水灌溉,说到谁家娃考上大学,再到“六个先锋”的榜样故事,桩桩件件都看得见也摸得着。

  没有主席台、不拿讲话稿;不讲大道理、只聊百姓事。村支书主动拿起话筒、融入群众,打破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让群众从“不想说”变为“争着说”,从“不敢说”变为“敞开说”。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大到产业规划、政策落实,干部在沟通交流中摸透民意、找准问题,既拉近了干群关系,也让党的政策在一问一答、一笑一叹间自然渗透、深入人心。

  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赢得的是群众的尊重和信任。当年,彭德怀下连队视察时坚持不坐靠背椅,和战士们一样坐矮板凳,并告诫身边人,坐得高了就看不到士兵,时间长了,就会看不到群众。“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不是简单的姿势调整,而是立场的选择。干部经常坐一坐群众的小板凳,主动与群众搭上话、打交道、做朋友,才能让群众放下顾虑、敞开心扉,主动道实情、吐心声,让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然而,现实中,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眼神不好”“听力不佳”,要么调研时“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要么宣传政策时“拿着稿子念一念,照着本子翻一翻”,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疏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更难以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实处。

  回过头再来看新庄集乡嵌入文艺演出启幕前的10分钟“村播”,看似平常,却藏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密码。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最需要的是能卷起裤腿的“同行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家”。干部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多说群众的话,多讲土话、大白话,也要多做群众的事,多下田间地头、多进村舍院落,俯下身子问民情、迈开步子访民意。当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说真心话、走村入户说家常话、掌握实情说内行话,久而久之,就会读懂群众的期盼、赢得群众的真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可知可感的实际行动,使党的政策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赵慧)

 

责任编辑:任岚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