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沿着总书记的光辉足迹 在山海间奏起壮丽新交响
来源:宁夏日报

  10月27日至28日,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到福建学习考察,沿着总书记的光辉足迹,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习福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奋力开辟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宁听闽声

  “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拼”出了“晋江经验”最生动的奋斗写照。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瑶 祁国昌 摄

  “晋江经验”

  爱拼才会赢 一起向未来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个晋江,福建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什么是“晋江经验”?10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晋江经验馆,寻找答案。

  安踏、特步、心心相印……46件驰名商标蜚声中外;1个超3000亿元、1个超千亿元、2个超500亿元、2个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熠熠生辉。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单项冠军”竞相涌现,汇集中国“鞋都”“伞都”“体育之都”“拉链之都”等十余个国字号头衔于一身。

  地区生产总值40年翻了3000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居全国第四位。

  从“闽南晋江”变成“世界晋江”,怎么做到的?

  改革开放初期,和大部分地方一样,晋江也是典型的农业穷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在晋江掀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潮。

  晋江经验馆里,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晋江人民创造出的奇迹:在经济发展上,“十户人家九户侨”“漂洋过海下南洋”的晋江人,从“耕洋牧海”到“洗脚上田”,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创企业到“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在营商环境上,他们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在全国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群众“减负”、为企业“松绑”。在党的领导下, 流淌在晋江人骨子里“爱拼、敢拼、善拼”的基因,催生出了以“晋江精神”为重要代表的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

  侨乡“三闲”起步,乡镇企业开路;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迈大步;构建市场基础,经济发展加速;提高、创新、突破,拓展发展道路……在不同发展阶段,大力解放思想的同时,晋江也把坚持作为一种信仰。

  晋江人坚持在一双鞋、一颗糖、一把伞上做文章,心无旁骛做实体。晋江人坚持“爱拼才会赢”“倒了不可怕,再来!”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整个晋江经验馆,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晋江无论干部、企业家还是群众,对“晋江经验”发自内心地感恩和笃行。

  “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拼”出了“晋江经验”最生动的奋斗写照。(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宁德

  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

  10月28日,在福建省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记者看到,一组5张跨越36年的家庭照片,讲述了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虾塘村岱溪头自然村连家船民林阿柱家的故事:

  第一张,1984年,林阿柱一家生活在小船上,立在船头的4个孩子,身上挂着破烂布条,“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就是那时连家船民的生活写照。

  第二张,1998年,林阿柱家在政府“造福工程”扶持下搬迁上岸定居,一家人站在刚刚乔迁的新房前笑脸盈盈。

  2008年,林阿柱家开始发展养殖业脱贫增收,2018年,林阿柱家又添新丁。

  最近一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林阿柱儿子的海上养殖网箱换成了绿色环保新材料,实现转型升级生态致富。

  摆脱贫困,承载着闽东儿女的美好夙愿,写就了逐梦山海的宁德故事。

  作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曾经的福建宁德,“确是一只‘弱鸟’”“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当时福建沿海欠发达的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在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走访后,习近平同志的发问振聋发聩:“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面对闽东贫困落后的客观实际,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的脱贫方针,掀开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崭新篇章,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持久浸润闽东大地,深深滋养闽东人民。

  “弱鸟先飞”写下强与弱的辩证法,“滴水穿石”昭示快与慢的大逻辑。

  30年来,宁德从跨越贫困线到打响攻坚战,从念好“山海经”到开发三都澳,一棒接着一棒干,原本荒芜的海岸如今民房鳞次栉比,从渔民单一的捕捞业扩展到水产养殖、商贸服务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宁德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引进培育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青拓集团等龙头企业及200多家上下游企业,打造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4个世界级产业地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64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闽东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令人眩目的变化,而是凝聚着全体人民心血的渐进、累积式的变化,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写道。

  “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对于同样曾经是“弱鸟”的宁夏来说,对于全国无数个曾是“弱鸟”的地区来说,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殷切嘱托,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宁视闽声

  安踏集团

  依托自主创新比肩国际水准

  10月27日,走进福建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东山工业区的安踏集团永不止步博物馆,记者看到一双金色运动鞋,虽然颜色新颖,外观却和平时见到的运动鞋并无太大区别。

  “这双鞋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吨级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吨级鞋’?能承担1吨的重量?”听了介绍,记者不由得再次端详这双鞋。

  “对,国家队就是穿着我们的‘吨级鞋’夺得了12金。”工作人员满脸自豪,这双充满“黑科技”的鞋,拥有10项国家专利,将能量反馈提升了53%,抗倾覆力提升了25%。

  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组成的中国队身穿安踏自主研发的中国队短道速滑比赛服,这种比赛服拥有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面料轻盈,却有10倍于钢丝的强度,被称为“冰上鲨鱼皮”。

  钢架雪车铜牌获得者闫文港所穿的钢架雪车鞋也由安踏打造。这款鞋由安踏首创采用智能模拟仿真设计,以行业独创的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使整体鞋身降低风阻10%,在起跑推进阶段平均提高0.023秒,最高提升0.054秒。

  从1982年的一家制鞋小作坊,到如今拥有10000家门店、年收益达到536.5亿元的集团企业;从为国际行业巨头代工,到能够与其竞技的国内运动鞋龙头企业,安踏,之所以能够连续8届成为中国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知名国产品牌,底气就在于聚焦科技。

  利用脚型扫描仪,两分钟内便可完成足部扫描,并获取十几项足部三维数据,实现量“足”定制;一双鞋里,蕴含着安踏氮科技、虫洞科技、智能分子吸震科技等等。“我们秉承‘把一双鞋当成一个科技产品去做’的理念,连续投入超过30亿元推动科技研发。”企业负责人介绍,安踏在美、日、韩等国布局多个研发设计机构,组建国际化研发设计团队,让中国品牌依托自主创新,具备了比肩国际水准的科研能力。

  好产品带来好销量、推出好品牌。除了“安踏”自有品牌外,安踏集团还收购了斐乐、迪桑特、可隆等品牌,带动一批中小型代工企业强化品质管理,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9万个、间接带动就业20万人,稳坐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头把交椅。尤其是2019年,安踏集团并购亚玛芬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综合体育用品集团。

  与过去30多年一样,安踏集团新10年战略中,依然提出要“聚焦运动鞋服,做好每件衣服每双鞋。”“爱运动,中国有安踏。”走出安踏集团,中国民营企业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值得感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吴地社区“袁梦村”。 记者 何耐江 摄

  福建袁梦村

  圆了“致富梦”

  10月27日,记者走进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吴地社区袁梦村,穿过一片竹林,迈过田埂,来到村里的小溪边,流水在石头的间隙中蹦蹦跳跳,碰撞出洁白水花。侧耳静听流水潺潺,举目四望,周围被群山环抱,“仙雾”飘飘。

  沿着小溪顺流而下,小草垛农场、听溪乐园、稻田餐吧、星空露营地……一个个旅游业态项目鳞次栉比。在袁梦村圆田园梦想的游客很难想象,曾几何时,连着天外天的群山,不仅挡住了群众出山的脚步,更挡住了大家的致富路。

  这个被大山重重包围的小山村,靠什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袁梦村有着自己的答案:立足资源禀赋,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袁梦村有什么?

  袁梦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的古田镇,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山区古村落,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围绕传承袁隆平院士“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梦想,2021年11月,古田镇引进专业团队在大吴地策划实施“袁梦计划”,同年12月获得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授权。

  袁梦村怎么做?

  近年来,古田镇充分发挥产业扶持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活水”,激活村级资源资金资产,探索实践“党委筹办、支部领办、企业操办、村民同办”镇村企联建乡村产业运营机制,由古田镇镇属企业与专业团队共同出资,成立项目运营公司。

  “吴地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筹村集体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并流转村民土地约30亩、林地10亩,以租赁或入股方式投入到‘袁梦村’项目,委托专业运营公司运营,并明确租赁费用计算和分红方式。”古田镇党委书记华娟说。

  在专业团队运营下,袁梦村渐渐有了名气,月均游客量达1.5万人次,越来越多村民在现有土地流转收获租金的基础上,先将部分租金折成股金入股,走上了致富路。

  “通过与当地合作,将袁梦村的阳光空气、蓝天白云、夜晚星空、山谷鸟兽、林间蛙鸣,汇聚成一个立体多维的乡村生命体;打造多样化健康生命新业态,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将‘多彩多种水稻+自然研学’同步进行,让更多游客对未来乡村生活有更进一步的感知。家园山美水美,生态与业态‘各展其美’,用业态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专业运营公司福建省品链投资集团负责人张小鸣说。

  目前,古田镇袁梦村项目围绕建设生命康养、生态教育、生活牧心三大板块,规划设计牧心谷、洗心谷、养心谷、山里的家等4个项目区域,建设星空露营地、稻田餐吧、禾下茶室等18个景点。

  眼下,袁梦村里山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生态变业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古田这片红色圣地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蝶变”正在上演……(记者 何耐江)

  宋代海船的水密隔舱结构,凝结着泉州人的智慧,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瑶 祁国昌 摄

  泉州

  重铸“海上丝路”起点新辉煌

  当前大火的“直播带货”宋朝就有雏形?泰坦尼克号上用了中国造船技术?

  10月27日,记者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一组“迎番货”雕塑里,看到了宋朝“直播带货”的生动场景:大道上,“番女”在“敞篷”的轿子上,佩戴着珍珠、玛瑙、象牙等珍贵首饰,并通过不同动作进行展示,身后的伙计们肩挑手抬着来自海外的货物,老板们则紧随其后。百姓如潮围观,如果看中了某个商品,只需要记住货物编号即可联系购买。

  南宋古沉船,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既便于储存货物,也能防止某个船舱破损后造成整艘船的沉没。这项泉州人的“划水”黑科技,被运用到了泰坦尼克号上。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盛况令人难以想象。”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古称“刺桐城”,在10至14世纪,是令无数外国商人向往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大量“海丝”巅峰时期的历史遗存,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20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等等。曾经,装满香料、楠木等洋溢着异域芬芳的货物,从远航而来的“蕃舶”上卸下。同时,一艘艘满载丝绸、茶叶、陶瓷的福船,又从泉州驶向远洋。

  船,承载着泉州出海的辉煌历史。

  港,续写泉州关于“海丝”的新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泉州抢抓机遇,着力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空间,努力将蓝图转变为实景,绘就“奋斗之城”共同发展新画卷。

  如今,石湖港接过“丝路海运”的传承接力棒,成为泉州港最大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作业区,续写着“海丝”新故事。2022年,泉州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9万标准箱,全国排名第24位。截至今年8月底,泉州累计已开通“一带一路”外贸航线18条,航线直达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历史的长河奔流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依然有回响。 泉州,必将继续谱写丝路双向合作的生动篇章。(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闽江职校

  把亲如一家变成就是一家

  10月27日清晨,福建福清。

  2023级计算机系学生、来自银川的姚星雨,走进福建省闽江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机房。

  小雨淅沥、青山含黛,姚星雨远眺了一下窗外景色,开始一天的学习。

  同一时间,宁夏石嘴山。

  工程师王成功来到距离星海湖仅几公里的一处工地,开启一天的工作。

  “这里正在建设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计划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能同时容纳3.5万名学生学习。所以,我们都在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建成投运。”站在项目现场,王成功笑逐颜开。

  闽宁两省区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帮扶协作关系以来,在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教育招生办学等领域,密切交流互访,推动教育协作水平不断深化。

  福建省闽江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伴随着闽宁协作的不断推进而发展壮大。

  2004年,刚刚创办的福建省闽江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号召,加入了“闽宁协作”的队伍。“那是我第一次到宁夏、到固原。从此以后,我们和宁夏相互牵挂、情深意切。”学校董事长林捷兴告诉记者。

  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来自彭阳县。为了打响学校品牌,为了让宁夏的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未来,也为了给信任学校的家长们一个交代,学校狠抓学生学习,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实操”等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好做法好制度。

  第一届高素质毕业生,受到了周边企业的“追捧”,100%实现就业。“19年里,我们累计培训、安置宁夏籍人员1万多人次,到现在周边企业还能碰到我们的宁夏学生。”林捷兴说。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固原市劳动就业保障局等开展“校政合作”,与银川一职、银川二职等学校开展 “校校合作”,被认定为“宁夏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单位”“宁夏阳光工程成员单位”等。

  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此展开。

  2021年12月,石嘴山市政府与福建省时代人才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同在大武口区筹建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该学校是教育部“十四五”规划中“零起点新建本科”的高校,定位培养应用型本科、专科人才,是闽宁协作27年来重大教育成果之一。建成后,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大专部将与福建中职及技工院校开展“3+2”合作办学,学历与技能等互通合作。项目一期已于今年9月18日开工,投资8亿元,可容纳5000名学生,计划2025年9月正式招生。

  “我们建设石嘴山校区,不仅打通学校从职高到本科的通道,还要把以前与宁夏‘亲如一家’变为现在的‘就是一家’。此次石嘴山市划拨了1800亩办学用地,更是鼓舞了我们在宁夏投资办学的决心。我一定配备最好的师资力量,把学校打造成为东西部携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的典范。”对于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林捷兴胸有沟壑。

  姚星雨是今年9月来到福清的。“校园很美,老师和同学对宁夏也很熟悉,我很快就融入这个集体。我也希望,在读完职高后继续‘3+2’读大学,将来成为一名技能人才。”憧憬未来,姚星雨信心满怀。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7年,教育合作的“春之曲”,就是这样被闽宁两地共同奏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见习记者 张 敏 徐 琳)

  “宁夏精品中国行”在厦门引发抢购热。 记者 何耐江 摄

  “宁夏好物”在厦门出圈

  10月27日,记者走进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步行街霞溪路口段,远远望见印有“宁夏精品中国行”字样的旗子迎风飞舞,街上展区两侧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23年宁夏精品中国行厦门站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听说今天是展览的最后一天,过来看看,买些正宗的宁夏特产送给家人朋友。”市民李女士表示。

  拎着、夹着、挎着……走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大包小包买了很多,仍然坚持逛完所有的展台,寻觅各种心仪的“宁夏好物”。市民王女士在品尝了一小口泾源蜂蜜后,立刻扫码买了几罐,“宁夏的蜂蜜真不错,我刚尝了,甜甜的,可以多买一点囤着。”有的市民逛完这一排展位,立马掉头转到另一边“寻宝”。

  “宁夏枸杞药食同源,总氨基酸、枸杞多糖等关键指标远高于其他产区的,温肾益精、护肝明目、补气养血、美颜护肤……”中宁枸杞展柜前,品尝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还有不少来厦门的游客询问快递是哪家公司,想给家人朋友也带一份。

  “宁夏羊肉真是一点都不膻啊!我这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羊肉呢。”盐池滩羊展柜前,正煮着一锅羊排骨,锅里已经咕嘟咕嘟冒着泡,鲜香四溢,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来品尝。

  “知道我们宁夏的盐池滩羊为啥不膻嘛?告诉您,我们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场资源富集,生长着115种中药材,羊儿们平常喝的是弱碱性泉水,食百草,所以肉质鲜、脂肪低、无膻味!”盐池县滩羊集团的相关负责人现场一番“自卖自夸”后,又引发了一波抢购热潮。

  步行街上,各展位前人头攒动,试吃羊排、品尝枸杞,再尝一口宁夏老酸奶,便挨个询问价格,一番讨价还价后,满满地装了一大袋。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和过往孩童的嬉闹声不绝于耳。

  活动期间,宁夏名优特色农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牛奶、肉牛、盐池滩羊、冷凉蔬菜等宁夏“六特”产品在厦门引发购买热潮,真正推动“宁夏好物”走向福建和全国大市场。(记者 何耐江)

  跨越山海写大爱

  请进来、走出去。福建和宁夏在卫生健康领域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医疗专技人才通过不断的“你来我往”,让宁夏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深受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好评。

  宁夏医生马建祥:“借脑”成长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里与疾病“短兵相刃”的“前沿阵地”。

  10月27日,记者约海原县人民医院派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习的主治医师马建祥接受采访时,他就在急诊科坐诊。

  “这是福建的大医院,突发情况多,也确实忙!”见到来自家乡的记者,马建祥伸出手来,简短寒暄后又转身接待了一位患者。

  2022年,马建祥前往厦门。

  “我想在急诊重症医学、创伤医学方面有所受益。”马建祥找到医院负责同志,明确提出自己希望的学习方向。

  派往急诊科,一对一开展临床教学,医院精准安排。

  用3个月时间,马建祥在急诊内科病房完成患者诊治16例。

  用6个月时间,马建祥先后学习和掌握了深静脉穿刺技术、各种呼吸机上机流程、纤支镜的诊疗和肺泡灌洗技术、床旁超声技术以及各种穿刺技术在急诊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ECMO、IABP以及picco、CRRT、PICC等重症医学前沿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让马建祥在备受启迪、倍感震撼的同时,想方设法把福建专家“请”回家,积极推进两家医院联合联动,努力实现医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福建大夫黄香莲:留下患者

  “病人留不住,怎么办?”

  2022年,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医院派出,到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医院任院长的黄香莲发现,不少产妇都不敢留在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里生孩子。

  这是群众对医院的不信任!一个县级医院,必须让患者信得过。

  抽丝剥茧,身为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的黄香莲,树起了招牌:坚持每周坐诊,评估高危孕产妇产检,诊疗疑难杂症,开展临床手术,传帮带红寺堡区本地医务人员。同时,带领“组团式”帮扶专家医疗队10位专家和本地医院医生一起下乡义诊,开展科普讲座,引导群众关注自身健康。

  “区医院来了很多福建的大夫,医术不错。”“生孩子也能去区医院,有专家!”在黄香莲的传帮带下,医院整体水平开始提高。尤其是今年,红寺堡区医疗帮扶团队指导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本土医师,顺利开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等32项新技术、新业务。

  扎实的技术、安全的医疗环境以及贴心的服务,让口碑翻转,患者留下了。

  2023年2月21日,黄香莲在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召开了“慧眼行动”启动会。

  这是黄香莲在诊疗、走访过程中,发现的最揪心的问题:红寺堡区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借鉴福建省白内障复明工程实施方案,黄香莲争取闽宁协作社会帮扶资金200万元,实施红寺堡区老年白内障“惠眼行动”免费治疗项目,目前已免费治疗257人次。(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一青 陈 瑶 祁国昌 见习记者 杨玉瑛)

  学习启示

  责任感更强 前进动力更足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处处散发着实践的光芒和思想的伟力。宁德扶贫经验对宁夏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有借鉴意义。我们将围绕产业发展,在互补上求突破,聚焦“六特”产业,支持闽宁企业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宁品出塞、闽品西行”活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围绕人才合作,在深化上下功夫,深化闽宁劳务协作机制,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全力支持福建援宁工作队工作,选派更多宁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福建学习锻炼,在乡村振兴舞台上谱写闽宁协作新篇章。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晓东

  一路走一路想,我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深邃的发展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深感震撼、深受启发。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其核心动力是改革创新,核心内涵是全面发展,对我们宁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回去后一定要把考察学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宁夏实际工作中,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围绕“六特”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更加有力的农林科技支撑。

  ——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刘常青

  (记者 姜璐 整理)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