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固原: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绿色发展
来源:宁夏日报

  “3月初来到工地,已经工作了两个多月。”罗启林边加工钢结构部件边说。5月1日,走进雪川六盘山(宁夏)项目施工现场,一排排钢柱林立,吊装、焊接、搭建……来自河北、四川等地的500多名工人,分布在工地各个点上有序忙碌,挖掘机和吊装机作业正酣。

  “车间钢结构吊装基本完成,我们正抢抓施工进度,力争在今年8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预投产,至2023年一期工程全部投产。”现场负责人李亮介绍。雪川六盘山(宁夏)项目总投资为20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投资10.6亿元,建设3条薯条、薯饼生产线。

  固原市锁定绿色食品发展优势,利用国外成熟的马铃薯加工技术及机器设备,建设马铃薯深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科研育种、成果转化水平,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把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增收。

  “以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创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实现延链、产业集聚发展。”固原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管全生介绍。

  固原市聚焦肉牛、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中药材和电子信息“5+4”产业布局,实施延链补链壮链行动,引进山东水发、河北雪川、长江医药等龙头企业落户固原,融侨肉牛养殖加工、黄天鹅高品蛋鸡等重大项目引进建设。

  水发浩海集团依托西吉县特色产业优势,投资5.3亿元,在将台堡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蔬菜深加工、有机梨园三个示范区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作为龙头企业,不只是一个行业陪跑者,更要做一个行业的领跑者。”水发浩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在华说。

  示范园建成的15万吨脱水速冻加工项目,补齐了蔬菜保鲜、流通短板,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智慧温室培育水果番茄、鲜切生菜等蔬菜,亩均产量3万斤,年产值1800万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种植、运输和销售等岗位,可解决70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培引龙头、延长链条、打造集群,快速提升一产,优化突破二产,造就高端三产,带动产业增效、产品增值、就业增加、居民增收。”固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4月,固原大地已是一片翠绿,从工地到田间,到处是生产忙碌的景象。新时代的固原,产业成为富民的硬支撑,绿色成为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固原境内六盘山是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二级支流泾河、葫芦河的发源地,供给着陕甘宁3省区18县800多万人的水源,是黄土高原的生态绿岛和天然水塔。

  “固原过去贫困的主要根源是生态脆弱,改革开放初期森林覆盖率只有1.4%,水土流失面积达76%。”为了改变生态环境,固原市以实施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总抓手,通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守护好黄土高原的“绿岛”和“水塔”。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高原绿岛,全市森林覆盖率27.2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90.3%;综合实施“控源、截污、治理、修复”措施,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境内“五河”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生态成为固原最大的优势。

  今年,固原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聚焦肉牛、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中药材和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全国百万头高端肉牛生产加工基地、百万亩高产高品马铃薯和冷凉蔬菜基地、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避暑养生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固原改山治水绘蓝图。

  固原改山治水绘蓝图。

    固原农民在田间作业。

  固原农民在田间作业。

    固原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固原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雪川六盘山(宁夏)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作业。

  雪川六盘山(宁夏)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作业。

QQ截图20220502090937.jpg

QQ截图20220502091010.jpg

  老区群众说:马义成的苦“花儿”变甜了 

  4月30日,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几千亩梯田里,白色地膜在黝黑土地上蜿蜒,一行行一层层绘成巨幅工笔画。一个个穴孔里,玉米和大豆的新芽已育化成形,正使劲顶破土层,要与这个春天见面。马义成用铁钩一个个敲拨着,帮助幼苗轻松出土。偷食幼苗的野鸡贼贼地溜进地里,马义成三呼二喊地驱赶着野鸡。野鸡“嘎嘎”地跑出地垄,跑上山岗。

  山岗那边的山头上,矗立着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红军骑兵持枪跨马奔向东方。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至青石嘴,与敌骑兵发生了青石嘴战斗,用缴获的100多匹战马成立了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小时候,马义成经常听庄里的老人唱“花儿”讲这个红色故事:“千年的冤仇万年的恨,诉不尽受罪的难心,共产党来了天地动,穷苦的人有了救星,翻了身……”

  马义成也喜欢漫“花儿”,“花儿”里有苦也有甜。

  “以前的日子过得真苦,我唱的是苦‘花儿’。”马义成都不想说那些苦日子。父母早逝,10岁的他吃不饱穿不暖,日子恓惶得没法说。“冬夏就一张老羊皮袄在身上挂着,皮毛里钻满虱子,洗不净捉不完,把我咬得实在不行了,就挖开蚂蚁窝,把羊皮袄塞进去,蚂蚁就把虱子吃完了再穿。”结婚时,土炕上连张竹席都没有,更别说被褥了。农村联产承包后,马义成凭着下苦的劲,全家吃饱了穿暖了,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在地里干庄稼活累了,马义成就坐在地埂上唱“花儿”解乏:“一洼洼洋芋两洼洼麦,塄坎子上点了大豌豆,一辈子黑天半夜地下苦,穷日子还不见个头……”

  2016年,马义成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搞养殖增收。用扶贫贷款买了3只母羊繁育,如今圈里喂着24只羊,全是好品种,每年能卖十几只羊羔,收入1万多元。买了3头母牛,三年就有5头,每年出栏2头牛犊卖个两三万元。“还有政府发的养老、粮食补贴等,一年从折子上能取大几千元呢。”有了稳定可持续的收入,马义成的日子变得美好起来:“冰箱里肉塞得满满的,想啥时吃就啥时吃。还能洗澡,身上早就没虱子了。”去年,他卖了两头牛,帮儿子盖了三间大瓦房,还给孙子娶了媳妇。管教孙辈也有了底气:“我答应孙子孙女,只要谁考上大学,我就卖羊给谁买手机,这不,去年我大孙女考上了大学,我第一件事就是卖了一只羊给娃买了个手机。”

  马义成是个欢实人,一有空,就和庄里的老汉们一起漫“花儿”:“吃米不忘种谷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了幸福不忘党……”“大豌豆开花虎张口,小豌豆开花是个绣球。咱们要跟着共产党走,幸福的日子在后头。”

  近年来,原州区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冷凉蔬菜、肉牛等“4+X”特色产业,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培育乡风文明,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马义成家的院子没砌围墙,有人问:“你们家就在公路边,又养着这么多牛羊,没个院墙,不怕人偷吗?”“现在社会好的,啥撇在路上都没人拾,甭说到家里来偷。”但马义成今年计划把院墙围了,“不是为了防贼,主要是为了防豹子和野猪。现在林子密了,豹子和野猪多了。院子敞口子,豹子冬天会到圈里偷羊羔子,野猪会到青贮池祸害饲料。”

  家在路边的冯俊杰夜不闭户。二层小楼、精装上房、独立卫生间、圈里9头肉牛等无不展示着殷实的家底,小轿车、农用车、摩托车一应俱全,红砖院墙,黑漆大门,但他常常不关门就外出干活。“现在村子治安好了,谁家都不缺我家那些东西,没人眼浅地偷东西了。再加上农村网络信号全覆盖,摄像头代替狗看门,我随时随地可以监测家里情况,没必要把门锁得那么紧。”(记者 王玉平 文/图

青石嘴交通枢纽。

  青石嘴交通枢纽。

  记者手记:“赶上了好时代,美好的生活唱不完”  

  “老区新貌”行进式主题采访报道以来,宁报集团报道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进入村组农家,观察、体验、感受农家人的生活变迁;坐在绿意葳蕤、鲜花盛开的院子里,倾听百姓讲述幸福是干出来的故事;走进牛棚马铃薯窖,与采访对象一起细算收入,回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付出与获得;在满山的桃杏林里,体悟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棵树一棵树栽植,改山治水的苦干精神。

  “家中养殖二三十头牛,再种十几亩庄稼,一年收入个10多万不成问题。”“经营农家乐,也能赚四五万元。”“在家门口帮扶车间干活,有了收入,腰杆直起来了。”这些自信的话语里透出的自豪之情,让庄户人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说也说不完。

  “赶上了好时代,苦‘花儿’变成了甜‘花儿’,美好的生活唱不完。”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村民马义成家的二层小楼、精装上房、独立卫生间、圈里9头肉牛等无不展示着殷实家底,小轿车、农用车、摩托车一应俱全。“一头牛2.5万元,都是金疙瘩。”西吉县田坪乡村民吴进忠靠着养牛建起四合院,购置真皮沙发、电视、冰箱,出行有小轿车代步。

  一路采访,一路记录,幸福的话语在耳边萦绕,“撸起袖子加油干”画面令人激情满怀。(剡文鑫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