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情牵石榴籽 共绘同心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宁夏日报记者围绕全区五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典型事迹进行采访,展示全区各地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
杨玉兰在李占忠家中清洗碗筷。
金凤区:邻里守望 传递温暖
“老杨,今天我身体不舒服,走不动路,你有时间吗,能帮我做顿午饭吗?”4月11日上午,银川市金凤区宝湖社区73岁独居老人李占忠给邻居杨玉兰打电话。
“没问题,我一会儿就过来。”杨玉兰在电话另一头答应道。
咚咚咚……不一会,杨玉兰赶到李占忠家,打过招呼就进厨房忙活起来。
热心邻居杨玉兰是一位75岁的独居老人。想起2015年第一次见到李占忠的场景,杨玉兰回忆道:“当时,我在社区广场上散步,看到一位老人穿着大棉袄看别人下棋,我还纳闷这大夏天的,怎么有人穿棉袄。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患有痛风,行动不方便,儿女又不在身边,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我就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
“老杨经常主动帮我买菜、做饭。有时忙的话,我就通过微信在社区老饭桌订饭,两人一起吃。一有时间她就过来陪我聊天,帮我收拾屋子,让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李占忠笑呵呵地说。7年来,两位空巢老人成为兄妹,互帮互助,成为社区居民学习的典范。
李占忠的儿女知道后,也特别感动,也把杨玉兰当成亲人对待,每次打电话都不忘问候杨玉兰,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也叫上杨玉兰一起。
“我们把‘邻里守望’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构建‘邻里识、邻里学、邻里帮、邻里亲、邻里乐’邻里亲情服务体系,形成各民族居民之间守望相助、温暖传递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宝湖社区党委书记李红彩说。
近年来,银川市金凤区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通过在丰登镇润丰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在黄河东路街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在贺兰山街道银丰社区打造“石榴籽”活动广场,在银新苑北社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姓大舞台等等,联合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公安分局依托颐和城府“石榴籽”社区打造“石榴籽”警务室,为金凤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再添新动能。(记者 王沛瑶 文/图)
丽日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画活动上,孩子们共同完成长卷。
石嘴山市:从不缺席的志愿服务队
4月10日清晨,在微信群里通知同伴后,71岁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街道办事处丽日社区志愿者王慧民赶紧起床洗漱——她和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7位成员都要协助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从8时许忙到13时30分左右,来接班的志愿者替换了王慧民,她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回到社区里,她还不忘用喇叭提醒居民检测注意事项。有居民问起细节,她详细介绍,等回家躺到床上已经14时。
半小时后,王慧民又出现在丽景公园志愿服务现场,手里提着给值守者带来的盒饭。有人说:“王老师您年龄大,休息会儿。”她乐呵呵回应:“大家都在忙,我也睡不着。”
王慧民说,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就诞生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正吃劲的时候,社区里的志愿者挺身而出,冲锋一线,忙里忙外。值班的时候,有人提议,不如组织个服务队方便配合,大家觉得提议不错,考虑到服务队成员由多个民族居民组成,就起名叫‘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在王慧民的记忆中,三年来社区里每个需要志愿者的关键时刻,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从没缺席过。因为热心肠,王慧民还被选为丽日三区12号楼的楼栋长。
“锦林街道丽日社区成立于2009年8月,是石炭井、白芨沟等采煤沉陷区、三线建设者及其家属下迁安置集中居住区。当年大家从五湖四海前来建设石嘴山,所以我们的社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丽日社区党委书记秦芳说,这些年,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思想共融、文化交融为“两翼”,组织了红色宣讲队、暖心跑腿队、平安守护队、生态保护队、矛盾调解队、春风送岗队6支队伍,精心打造“石榴花开映丽日”特色品牌,不断丰富活动内涵,走出了一条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子。如今,社区内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力推动了社区创新发展。
放眼整个锦林街道,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我们先后打造社区党史馆、初心传习馆,开展‘党旗下的石榴籽’‘行走的红色剧场’等活动,进一步引导辖区各族群众相互容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锦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蒋辰媛表示,街道办将民生实事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开展、同部署、同落实,引导各民族群众在合力建设美好新家园中同心加油干,一起向未来。这几年,先后解决了丽日街延伸路段路灯不亮的历史遗留问题,协调打造了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了锦林社区服务阵地,打造了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对丽日二区裸露土地进行整治后,丽日市场就地开张,不但拉动辖区就业,还方便居民购物,改善辖区人居环境,一举多得。(记者 朱立杨 文/图)
金星花园社区暖心家园志愿服务品牌让居民守望相助。
利通区:社区“板凳会”连着大民生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星花园社区利北楼小区,精心绘制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和谐号火车墙绘吸引着辖区居民驻足观看。这些“会说话的墙”让小区环境更美了,小区处处散发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
“通过楼道红管家、红色楼委会‘第一线’入户收集意见,并按照‘三事分流’‘六步议事’工作流程,召开各族居民协商议事‘板凳会’,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金星社区党委书记刘亚丽说,持续强化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金星镇以“三聚焦 五强化”为机制,切实强化园丁式教育管理,提供保姆式关怀服务,升级打造富平社区“石榴籽”长廊、开元社区“石榴籽”家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以“十进”为抓手开展巡回宣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居民生活,盘活各方人员、资源力量,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有序开展。
连续17年成功举办“社区邻居节”等主题活动,打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活动品牌,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奏曲”、帮扶“和谐曲”、活动“欢乐曲”、典型“激励曲”。依托“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义诊义卖义演、帮贫扶弱助残、禁毒宣教等志愿服务活动156场次。
“给单元楼居民复印低保证、身份证,给张姨更换残疾证,给小刘媳妇办准生证……”一项项代办事项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开元社区网格员专门的登记本上。“打造‘石榴籽帮代表’服务站点,组建由社区网格员、‘红管家’组建的‘帮代办’服务队伍,在家门口为各族群众开展‘帮代办’服务活动,增加了各族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元社区党委书记王辉说。
该镇先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别样红”“板凳会”等主题宣传活动121次;开展协商议事75场次,解决房屋漏雨、停车难等群众身边烦心事178件;探索“睦邻家园”七类服务模式、民族团结“1247”工作法等,为各族群众提供民生事项帮办代办服务135件。
“继续发挥辖区党员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激活社区资源,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效能。”4月13日,金星镇党委书记马琰说,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记者 蒲利宏 文/图)
村民围在田间地头学习新技术。
马建乡: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今年已出栏肉牛60头,收入120多万元,除去成本,净收入20多万元。”4月13日,西吉县马建乡大湾村村民马玉海算完细账后,决定拿出一半收入再投资,扩大养殖规模。
马玉海是大湾村出了名的养殖大户,他从8头牛养起,通过不断学习,掌握肉牛养殖的疾病预防、饲料配方等关键技术,牛越养越好,牛圈扩建了两次,饲养量超过百头,品种也由最初的老黄牛换成了如今的西门塔尔牛。
马玉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家”后,当地村民养牛中遇到问题,都喜欢找他咨询解决。马玉海是一个热心人,不论本村还是邻村的,只要有人前来求教,他都会耐心答疑解惑。
为促进共同发展,发挥能人作用,今年3月,大湾、马建、周吴3个村党支部开展“促民族团结、谋产业发展”共建活动,组织村民来到马玉海家,学习肉牛养殖经验。
“怎么喂才能把牛喂壮?”“饲料怎么配比?”村民咨询。
“给牛吃的饲料种类比较多,以油渣、豆粕、玉米、糠麸等为主,按照六成玉米、两成豆粕或油渣、两成预混料,每天上午和下午添料、饮水两次,基本能保证牛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马玉海一一解答。
马建乡位于西吉县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乡。这些年,马建乡聚焦富民增收,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合作社、种植养殖示范村和户,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促进产业提质扩量。
“打造以大湾、大坪、土窝、白台、庞湾5村为中心的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在巩固提升现有养殖示范村的基础上,以周吴、刘垴、张湾3村为主的示范村,辐射带动全乡养殖肉牛,实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马建乡党委书记马爱萍介绍。
发展产业让马建乡各族群众吃饱饭、有钱赚,乡风文明建设让马建乡各族群众凝聚起来。
“以前娶媳嫁女,办得不热闹会引起街坊邻居议论。自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宣教活动开展以来,高额彩礼、大摆筵席的现象没有了。”受文明新风尚影响,刘垴村村民何丁巧出嫁女儿,一分钱彩礼都没要。
为了画好同心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建乡实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乡贤评比,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儿媳、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群众念好致富经,走好共富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者 剡文鑫 见习记者 张敏 文/图)
黄河花园居民在一起制作手工花卉康乃馨。
沙坡头区:“红石榴”芳香四溢
购物回来刚走到自家楼下,忽然听到一位邻居向楼上喊道:“谁家漏水了?”焦云霞一看,有个单元不知谁家管道漏水,溢出的水从楼梯间一泻而下,向楼外哗哗流淌。
焦云霞放下物品,立即联系物业,又逆着水流上楼查看。确定漏水户后,她想方设法联系户主回家处理。很快,漏水问题被处理好了,焦云霞又回家拿来工具,把楼道内外的积水清理干净。
焦云霞是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黄河花园社区居民,做过多次手术的她虽然身体欠佳,却特别热衷于邻里互助做好事。楼道灯不亮、卫生不好、谁家下水不通,小区冬天扫雪、夏天拔草等,她总是积极参与解决。她说:“大家住在一个社区,就应该邻里团结一家亲,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
“焦云霞们”是黄河花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走进黄河花园社区,办公楼上的“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居民们在小区广场、健身区开展各种娱乐、健身活动。在3楼排练厅,由居民自发组成的爱追梦舞蹈队,正在排练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舞蹈。在综治中心,居民代表、网格员等正在就近期居民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议事协商,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锯齿形状尽量要剪小一些。”在创作室,志愿者张学和韩静茹手把手教其他居民制作手工花卉康乃馨。做好后欣赏着逼真的作品,大家开心不已,创作室其乐融融。
近年来,拥有1.76万人的黄河花园社区深入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编织了一张党委建在社区、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的红网组织架构。健全民主协商、联动共治、网格管理三项机制。搭建了社区服务群众、议事协商、社情民意收集、管理服务信息四个平台,开展“五在五心”服务,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网络新体系。
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田学红介绍,为种好“石榴树”,社区以“红石榴铸魂圆梦63688项目工程”为幼苗,深扎根、施良肥、补足水。持续实施“六大行动”,通过“石榴根”教育铸魂行动、“石榴枝”能力提升行动、“石榴叶”环境优化行动、“石榴花”典型引领行动、“石榴果”幸福服务行动、“石榴籽”一家亲行动,使各族群众携手一心、亲如一家、共建家园。
党员李定元积极调解业主和物业矛盾纠纷,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帮助隔离人员购买生活用品。居民张小兵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小区建设。看到楼道墙面被小广告印章污染了,他买来涂料从1楼到6楼全部粉刷一遍,得到邻居的称赞。
黄河花园社区倡导“远亲不如近邻”思想,选聘396名熟悉居民情况、有热情、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担任楼栋长、单元长。通过找熟悉的人、进熟悉的门、做熟悉的事“三熟”工作法,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奉献公益、互助共创,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促进各族群众在文化上包容并蓄、情感上水乳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该社区先后组织“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最美家庭、最美楼栋长等“石榴花”典型引领活动,邻里节等“石榴籽”一家亲行动和趣味运动会等民族联谊活动。开办“爱心饭馆”“四点半课堂”等优秀服务项目6个,兑换“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积分2万分,储备爱心物品932件,兑换服务项目132次,兑换物品300余件,让各族群众收获踏实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 王文革 见习记者 李昊斌 姬禹 文/图)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