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一位母亲哽咽着请求退还588元的家庭年卡费用以救治罹患恶性肿瘤的2岁女儿,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的回应远超预期——不仅全额退款并保留年卡权益,更捐赠了5万元现金和清空许愿池筹集的12,083元善款。这场始于年卡退费的求助,意外让许愿池完成了从“心愿符号”到“爱心通道”的蜕变。
新闻配图
善意因“可见”而生长。公众从不吝啬释放善意,只是需要一个“看得见去向”的出口。大部分人都知道“许愿池”并不一定会实现愿望,只是景区里的一道风景,或是一种美好的期许、心灵的慰藉,但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让大众真实地看到,许愿池不只是一道风景,而是千万人善意的储蓄罐,那些曾被游客随手抛下,承载着万千心愿的金属圆片,第一次有了真实的温度,化作了助力小女孩战胜病魔的力量,成为这个夏天最温暖的风景。
善意在规则之上,而非否定规则。在一个商业利益盛行的时代,当“年卡不退”成为常态;当大部分景区“许愿池”或沦为赚钱工具,被贴上“商业噱头”的标签;当大众对商业规则的冰冷已经习以为常。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选择打破冰冷的商业逻辑,在面对重病患儿家庭时,园方并没有用“规定”作为挡箭牌,而是站在求助者的处境上思考问题。退款而不退卡,并邀请小朋友康复后再来游玩,既解了小朋友医疗费的燃眉之急,又保留了孩子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在规则框架内做出合理调整的智慧,让善意得以在规则的边界内绽放光彩,比单纯捐款更显温度。
更难得的是,园方并未止步于契约精神的履行,而是主动向前一步,员工用20个小时打捞许愿池硬币,带着5万元现金和12,083元祝福亲自送到医院,彰显了园方的人文关怀。让商业行为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更以善意催生善意,形成一系列社会涟漪。媒体报道该事件后,当地政府迅速办理了困境儿童手续,相关医保报销的比例也很大,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筹款,已足够支撑孩子完成第二个化疗疗程。
一直以来,公益领域面临着公信力的挑战,从善款流向不明到慈善组织运作不透明,公众对公益的信任时有动摇。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打捞硬币过程有记录,捐赠款项去向清晰,用公开透明的操作,让公众看到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公益善举如何获得大众认可?不仅要做到善举可见、可信、可参与,过程透明、结果可查,更要有持续践行公益的恒心,而非偶尔为之的作秀。只有这样,公众才会放心将善意托付,“许愿池”才能变成“爱心池”,沉浮的硬币才能化作彼此托举的微光,温暖更多有需要的人。
(作者:杨立媛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