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聊聊“情绪”那些事儿
来源:宁夏日报

黄沙古渡音乐节现场。

银川阅彩城泡泡玛特门店IP玩具很受欢迎。

  在快节奏生活中,“情绪”这只无形之手正深度渗透着人们的个体选择与生活状态。从为“开心”买单的消费趋势,到社区情绪认知课程的普及,从新兴疗愈职业的崛起,到情绪淤积引发的健康隐忧——情绪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课题。记者聚焦“情绪经济”“情绪疗愈”“情绪健康”三大维度,通过走访市场、倾听不同群体故事,并对话从业者、医学专家、相关部门,深入探讨个人与社会如何科学认知与疏导情绪,为心灵“松绑”。

  当情绪有了商品味儿

  消费市场中,“情绪价值”正成为消费者买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群体消费从商品实用性转向精神体验,消费需求从物质层面向文化、情感层面延伸。数据显示,2024年,超40.1%的消费者将“情绪价值”与兴趣列为消费首要理由,这种由情绪主导的消费浪潮,正逐步重塑着我们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在银川这座城市,各类消费场景中的情绪印记尤为鲜明。

  “沙漠星空下的合唱,比鞋里的沙砾更难忘。”45岁的张雪娇和闺蜜李婉一年来追了5场演出,花费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最近还“抢”到了周杰伦济南演唱会的门票,“我们这个年龄早不追星了,就是单纯想找个出口放松。”这种为情绪买单的消费行为,早已突破年龄界限。在银川市“爱尚银川”演唱会上,既有举着“退休快乐”灯牌的老夫妻,也有兴奋的中学生,3万余张门票一开售很快售罄。

  银川演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正是情绪消费潜力的有力证明。“现在大家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意愿明显,以前买件300多元的裙子可能要犹豫半天,现在花1000多元买张演唱会门票,眼睛都不眨一下。”银川市文旅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银川市已举办了8场大型演出,远超往年一两场的规模,且观众从“等赠票”变为主动购票,另有4场正在筹备。

  除了演艺活动,更多元的情绪消费场景正在银川市的商场街巷蔓延。7月28日,银川阅彩城泡泡玛特门店,28岁的夏瑞拆出隐藏款盲盒时难掩喜悦:“这些盲盒对我来说不只是玩具,更像是‘情绪陪伴者’,工作累的时候看看它们,心情就会好很多。”夏瑞说,她每个月都会花几百元买盲盒,“拆盒时的期待和惊喜,是其他消费给不了的。”在这家门店里,当红IP玩具占据着最显眼的柜台,前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为的或许不是玩偶本身,而是拆开包装那一刻的情绪波动——这份心动,本身就成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然而,当快乐、满足、幸福等抽象情绪被明码标价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的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尽管当下“情绪消费”火热,但消费者在追求情绪满足的同时,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情绪消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心理依赖和经济负担加重。

  此外,随着“情绪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一些不良商家也开始趁机炒作,虚假宣传、价格虚高等问题时有发生。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要提高警惕,仔细甄别,避免上当受骗。

  “情绪疗愈”走俏

  情绪疗愈类职业的兴起,既拓宽了就业新赛道,更凸现了社会对情绪健康价值的重视。同时,在宁夏“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政策引导下,这一新兴领域潜力愈发突出,引发多方关注。

  7月15日,在银川市贺兰县天鹅湖小镇西区的“星琪唤”疗愈空间,正在进行一场音乐疗愈:顾客戴眼罩躺于垫上,疗愈师轻敲金属碗,悠长“嗡鸣”中,众人呼吸渐缓,部分人当场入眠。主理人诗琪表示,音乐疗愈能有效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她观察到,近年来,不少人因学习、工作、情感等多重压力积累,导致负面情绪增多,对情绪疏导的需求显著上升,其中年轻人群体占比最多,他们正在积极寻求更新颖的解压方式。自去年从上海市回到银川市创立疗愈空间以来,诗琪的业务经营得十分顺利,每天都有新的消费者前来体验疗愈服务。

  “我们正探索与年轻人的连接方式。”诗琪介绍,“例如与相亲平台、舞蹈机构合作,将音乐疗愈融入青年的社交文化中。”今年6月,她的疗愈空间与银川一家舞蹈机构共同策划了一期活动,年轻人通过音乐疗愈放松情绪、拉近距离,再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共舞环节。此外,音乐疗愈也频繁出现在瑜伽馆、心理工作室、茶室等场所,成为一种流行的情绪解压方式。

  近年来,以改善、舒缓情绪为核心的音乐疗愈服务正在获得更多官方认可。2022年4月,“音乐疗法”首次被纳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诗琪认为,银川的音乐疗愈市场尚处新兴阶段,潜力巨大。目前,到店咨询和消费的顾客以女性及高收入群体为主,“其实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情绪困扰,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缓解。”

  诗琪说,在音乐疗愈流行之际,也需理性看待其作用。“音乐本身具有调动情绪的力量。以音乐为媒介,探索个体真实的内心诉求,获得内在平静,才是音乐疗愈的核心价值。”她提醒,当年轻人的情绪问题上升到心理疾病层面时,仍需寻求医院的专业治疗。

  宁夏坤木心家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撖璐认为,情绪疏导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刚需。该咨询室接待的顾客中,因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问题前来咨询的人数最多,婚姻问题次之。此外,还有人前来咨询工作压力、情感社交问题等。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边角,都有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诱因。

  撖璐介绍,坤木心家心理咨询室月均接待顾客超百人,他明显感受到需要情绪疏导的消费者数量正在增加,而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却供不应求。“我们积极探索线上直播服务模式,计划培养一批持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证书并由公司督导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进行线上咨询业务,为更多人提供情绪疏导服务。”撖璐表示,线上模式可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受场地等因素制约,线下每小时的心理咨询费用需数百元,而线上咨询的价格为一半甚至更低。

  然而,在消费者需求增多与业态创新的新兴景象之下,情绪疗愈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之路也需要提速。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情绪服务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职业资质认证和服务标准体系,导致疗愈师等岗位的准入门槛相对模糊,服务标准缺失,这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效果和权益保障,也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亟需政府、行业协会及从业主体共同推动,探索建立符合宁夏地域特色与新兴业态特点的监管框架和行业规范,确保情绪疗愈服务真正成为可及、可信赖的“心灵补给站”。

  情绪“生病”也会引发躯体不适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时的种种不适,竟是焦虑与压力过大引发的情绪应激反应。”回望过去的反常表现,侯女士终于明白自己是“情绪生了病”。

  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本是常态,但不少人习惯将情绪深埋心底。殊不知,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可能悄悄转化为疾病,向身体发起“报复”。

  两年前,侯女士因工作压力剧增、人际关系紧张,出现紧张生气时手抖、血压骤升、头疼等症状。起初,她以为是压力引发的健康问题,但医生检查后既未找到手抖的病因,也排除了高血压,仅建议休息观察。直到换了份轻松的工作环境,这些不适才彻底消失。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门诊主治医师马明解释,这正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是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承载着人的需求与感受。长期强行压抑情绪,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分泌改变,‘心病’便会实实在在引发‘身病’。”

  马明介绍,肠易激综合征、湿疹、银屑病、痤疮加重、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反复炎症反应、抵抗力低下等,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或受情绪显著影响的躯体问题。“这些并不是‘装病’,而是情绪压力通过复杂生理机制,对身体器官和系统造成了真实且可检测的损害。”他曾接诊一位60岁女性患者,3年来出现皮疹、失眠、重复动作等问题,辗转皮肤科、睡眠科均无效,最终确诊为长期精神压抑导致的精神疾病。

  那么,如何鉴别由情绪引发的疾病?马明提示,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情绪警报,需关注情绪状态:反复出现“查无实据”的不适,多次检查排除明确器质性病变,但腹痛、头晕、乏力、疼痛等症状持续存在; 工作压力大、家庭冲突暴发、遭遇重大变故时,身体不适感显著加重或突然爆发,压力缓解后症状随之改善;不适感在身体不同部位游走变化,或同时存在失眠、胃胀、皮疹等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且针对躯体症状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 长期感到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

  马明表示,提高对不良情绪的鉴别与警惕,有助于尽早干预相关精神心理疾病。赶走“情绪病”,可尝试这些方法:规律作息,保证7到8小时高质量睡眠,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均衡饮食,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过度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能消耗压力激素,促进内啡肽分泌;学会与自己对话,记录压力下的灾难化想法,如“我肯定不行了”,并尝试用客观积极的想法替代,如“这有挑战,但我可以一步步来”;降低完美主义,允许自己犯错,设定合理期望。

  “善待情绪就是善待身体。关爱自己要从‘心’开始。”马明说。(记者 智慧 张涛 王雨婷 实习生 冯世瑞 王雨霏 文/图)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