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一座巨型版权资源宝库!”7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副主任李方丽在西夏陵博物馆发出由衷感叹。当天,自治区版权局、宁夏博物馆主办《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开发与保护》讲座,聚焦版权赋能,为西夏陵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西夏陵博物馆,李方丽认真记录,尤其对迦陵频伽、琉璃鸱吻、西夏瓷器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她说:“基于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32处建筑遗址及关联文物所形成的摄影图片、数字建模、创意设计、美术创作、艺术衍生等,只要符合作品特征,都是受保护的版权资源。”同样作为受邀嘉宾,甘肃省博物馆产业经营处负责人康文武敏锐地指出,西夏文、西夏瓷剔刻花工艺、西夏人物故事等文化符号,正是文创产品在市场中避免同质化、脱颖而出的珍贵“卖点”。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则认为,西夏陵丰富的版权资源源自其出土文物的“量大质优”:目前馆藏西夏陵文物7000余件,诸如鸱吻、龙首套兽等大型建筑构件以及龙纹碑石、石龙柱等级别很高,且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儒家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弥足珍贵。
据了解,宁夏对西夏陵文化遗产的版权资源进行了相关保护和转化,如西夏陵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一次综合性转化运用过程。文创开发方面,宁夏博物馆有涉及西夏文化IP的产品300余种,西夏陵文旅公司自主设计的产品有300余款,仅2家单位2024年西夏陵文创销售额就超过千万元。
申遗成功只是一个起点,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仍然需要深度的版权保护与开发。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版权正是开启遗产宝库、焕发文化新生的金钥匙,建议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西夏陵本体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资产库,明确版权归属,将数字资产库开放授权,打造文创开发、文旅融合、影漫游创作、元宇宙拓展等多维发力的IP生态链,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加强区域联动,突破地理局限,以版权共享促进丝路文化共享共荣。(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