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公安局红寺堡区分局民警正在检查警示牌。
银川市一家游泳健身中心,教练正在一对一教学。
盛夏已至,青少年迎来假期,溺水等水域安全事故风险骤增。连日来,记者聚焦水域安全问题,通过实地探访乡村防溺水管理情况、城市游泳馆安全规范落实情况,结合救援案例剖析与应急技能科普,为青少年安全度夏保驾护航。
防不住的“野泳”
天气炎热,“玩水”成了很多市民夏日娱乐的优先选择。7月19日,记者来到银川市海宝公园,发现不少人在湖里游泳,身上要么系着浮漂,要么套着游泳圈,其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
“太危险了,快上来,这里禁止游泳。”当天15时许,公园管理处监察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劝导,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嬉戏打闹着离开了。
“入夏以来,海宝公园确实发生了多起溺水事件,其中有几起涉及未成年人。”海宝公园管理处应急管理科科长李凯介绍。
目前,公园管理处已向周边学校发出禁止学生在湖中游泳的通知。为做好防溺水工作,公园共配置了20余台救生设备,包括快艇等。公园安全组有16名成员,分白班和夜班,每个班次约有3到4名巡查员巡逻,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劝导。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还是发现有学生在周末或放假期间偷偷下水游泳。”李凯说,北湖水域较深,存在很多未知危险,比如淤泥和水草等,都可能对游泳者构成威胁。一旦发生抽筋或其他紧急情况,游泳者可能无法自救。
随后,记者来到唐徕渠上海路至北京路段,看到渠内不时有游泳的人,他们顺水而下,很快就消失在视线中。
“作为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域,它的危险性不容小觑。”宁夏唐徕渠管理处满达桥管理所所长郭大勇告诉记者,唐徕渠是灌溉输水渠道,经过硬质化处理,没有可抓握的水草,一旦落水,很难找到外部支撑点。此外,由于工程建设的加强,渠道水流量大、水位高,即使比人体重十几倍的重物也可能被冲走。
“在唐徕渠,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溺亡事件,我们强烈建议不要在渠道内游泳。”郭大勇介绍,5月份辖区内有一名高中生不慎落水被冲走,巡护人员连续施救3天才找到这名男孩,打捞起来时已无生命体征。
面对这一顽疾,水域管理部门、公安、消防、水务等多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精力。贺兰县公安局德胜派出所的一位民警介绍,派出所每天都会安排警力沿水域巡逻,联合社区、学校开展防溺水宣传,并在重点区域增设警示牌和监控设备。“但执法过程中常常遭遇尴尬:“野泳”不构成治安违法行为,我们只能劝导,很多人根本不听劝。”民警说,部分市民甚至玩起“躲猫猫”,这边刚劝离,那边又下水了。
翻开吴忠市公安局红寺堡区分局联合应急部门展开的“拉网式”整改,仅7月份就开展联合巡查10余次。
多方联动的管控措施为何仍难阻野泳?记者调查发现,首先是由于管理范围太大。以唐徕渠为例,314公里的渠道仅靠少量民警和巡渠员难以全覆盖。其次是执法依据不足,目前尚无明确法规禁止“野泳”,管理部门缺乏有效处罚手段。此外,部分市民安全意识淡薄,认为“套个游泳圈就没事”,还带着孩子一起冒险。
永宁县消防救援大队宣传员雍丽媛支招自救:若在静水中突发抽筋或遭遇异物缠绕,应立即深吸气仰面漂浮以保存体力。抽筋时,可用单手划水平衡身体,另一手将脚趾向躯干方向缓慢扳直;若被异物缠绕,务必保持镇定,避免剧烈挣扎导致缠缚加剧,尝试轻柔解脱。身处急流被冲走时,双腿顺水流微屈以防撞击,头部后仰确保口鼻露出水面,伺机抓握漂浮物借力,待水流趋缓后横向游向岸基。
泳池里的守护
随着暑假开启,各泳池也迎来了熙熙攘攘的“小泳客”。比起风险未知的野河野塘,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游泳馆,无疑是家长们心中更为靠谱的消暑选择。这些城市内的游泳场所安全规范如何?家长和孩子们又该注意些啥?7月21日,记者走进银川市多家游泳馆一探究竟。
9点刚过,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乐滨游泳馆内已是水花四溅,欢声笑语不断。目光所及之处,安全保障细节无处不在:入口处铺着厚实的防滑垫;池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贴着醒目的警示标识:“小心地滑”“请勿跳水”“儿童区家长请勿离场”;高处瞭望椅上坐着身穿红色衣服的救生员,来回巡视水面;急救点旁,除颤仪(AED)的标识清晰可见,内部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安全这事儿,我们是一点都不敢马虎。”游泳馆主管赵强指向墙上的应急流程说,“救生设备像AED、氧气瓶这些,每周都要检查登记,每个月全馆还得搞一次‘实战’演练,就是模拟有人溺水,从发现到救援、急救,整个流程都得熟练。今年入夏以来,我们的安全员光是及时制止小朋友在池边跑跳或者想偷偷溜进深水区玩的行为,就有十几次了。”
乐滨游泳馆浅水区,李女士正坐在游泳池边的躺椅上,眼睛时不时瞄向水里正在扑腾的6岁儿子。“选这儿就是图个安心。”李女士表示,“外面那些野河野坑,水底下啥情况都不知道,这里好歹水干净,有人管着,救生员看着,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了解到,正规游泳场馆对教练的资质有着硬性要求。位于兴庆区的民生游泳健身中心目前有4名全职教练,其中,资历较深的柴锋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上岗必备”——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救生员证。“‘双证’齐全是最基本的门槛。”柴锋强调,“我们馆的教练都是全职的,经验比较丰富,入职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能和安全意识都过关。”
安全知识是游泳教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柴锋指导着小学员练习漂浮,告诉记者:“从孩子们第一天来上课,安全规则和自救意识就得‘打包’教给他们。比如,下水前必须活动开身体,做做热身操,不然容易抽筋;要是感觉有点不舒服,哪怕只是没睡醒或者有点小咳嗽,也千万别硬撑着下水。”
银川市金凤区全民健身中心青澄体育负责人同样表示,面向儿童的游泳课,安全知识是重中之重。7月初,该中心与贺兰山中路街道阅欣社区合作开展了一堂暑期安全教育课,向约50名少年儿童现场讲解防溺水知识,演示实用的自救小技巧。
尽管正规泳池的安全管理较为完善,但必要的安全提醒依然不能少。银川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建议:进了泳池,安全意识也不能“放假”。家长陪伴孩子游泳时,别光顾着聊天看手机,毕竟意外可能就在一瞬间。救生员虽然专业负责,但他们要关注的是整个泳池。孩子也一定要遵守游泳馆的规定,不在池边跑跳追逐,不推搡玩伴,别尝试那些危险的动作,比如在池边跳水。即使游得不错了,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别逞强游到太深的地方。
救援实录“现身说法”
7月15日下午,两名小男孩正兴奋地脱掉上衣准备跳入水库嬉戏,突然一声厉喝划破热浪:“快上来!水会吃人!”红寺堡派出所民警马玉宝上前一把拽住孩子手腕。惊魂未定的孩子不知道,这片平静的水域下暗流涌动,去年同一时段,邻省曾有两名少年在此类水库溺亡。
这是红寺堡区分局今夏阻止的第七起未成年人涉险事件。“每年这时候,我们的心都揪着。”马玉宝抹了把汗说,巡逻警车上始终放置着救生圈、救援绳和宣传单,“嗓子喊哑了也得盯死每片水域”。
盛夏戏水背后暗藏多少“杀机”?6月15日,河南鹤鸣湖3名小学生捞鱼时滑入深水区,2人溺亡,而警示牌就在20米外;6月22日,湖南张家界一名野泳少年被激流卷走,同伴伸手施救反被拖入水底;7月7日,山东青岛海滩一名游客为捡手机坠海,幸被57岁摊主跳海救起,“再晚半分钟就沉了”。短短3周内,河南、湖南接连发生学生溺水事件,4条鲜活生命被吞噬。
“暑假才过半,我们已接到5起儿童溺水求助。”银川市逆行者应急救援队队长张富泉声音沉重。该队成立8年来参与127起溺水救援,其中超7成发生在6—8月,“野泳、玩水、捞鱼时,孩子一眨眼就可能消失”。
张富泉根据救援经验,绘制出银川“高危水域黑名单”:城区湖泊,水下暗藏死亡陷阱——水草缠脚、淤泥吞人;唐徕渠,水泥渠壁像滑梯,掉下去根本爬不上来;黄河,表面平静,水下漩涡能瞬间把人拖进“滚筒洗衣机”。其他地区同样危机四伏:水库深浅难测、野塘暗流汹涌、海边离岸流“杀人”于无形。张富泉提醒:任何自然水域都非常危险,警示牌不该是摆设!
记住这些能救命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要立刻采取措施。”张富泉表示,对于有意识、有呼吸的溺水者,要迅速用干毛巾或衣物包裹,避免失温;将其置于侧卧位、面部朝下,以防呕吐引发窒息;同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等情况,等待120急救人员。
对于无意识、无呼吸的溺水者,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向周围人呼救寻求帮助;将溺水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清除口腔异物,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时,需包嘴捏鼻子吹气,气量600—800毫升,持续1秒钟并观察胸廓是否起伏,成人吹气2次,儿童单人操作时按30次+吹2次,双人操作时按15次+吹2次;胸外按压时,将一只手掌根放在溺水者胸部正中、胸骨下半部,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双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条直线且垂直于患者胸壁,利用上半身重量,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成人为5至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尽快使用,按照语音提示操作进行电击除颤。
“每起儿童溺水事件背后,都有监护缺位的影子。”张富泉强调,“别让孩子离开视线超10秒!”放假期间,我区教育部门也再次强调防溺水“六不准”:不野泳、不结伴游、不到无救护水域……警惕“温柔水域”变“无声杀手”。(记者 马忠 王雨婷 陈思 文/图)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