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夏陵知识十问之七——防洪工程如何保障陵墓安全
来源:宁夏日报

  西夏陵不仅有宏伟壮观的帝陵建筑,其精心设计的防洪工程更是保障了陵墓的安全,成为古代工程智慧的生动例证。

  西夏陵位于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虽然地处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但每年仍有少量降雨。贺兰山上植被稀少,集中降水汇集冲刷地面的威力不容小觑。然而西夏陵从未遭山洪毁坏,这得益于陵墓建造者修筑的防洪工程。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助理馆员梁斌杰介绍,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遗址主要分为防洪墙和排洪沟两大类型。防洪墙一般建在地势较高、洪流较急的区域,主要以石块堆砌,内部填充黄土,以此增强稳固性,有效阻挡和分流山洪的冲击力。排洪沟则直接于地面开挖,形成有序的排水通道,并根据地形走势合理布局,及时疏导雨水和山洪,将水流引向远离陵墓的安全区域。

  在选址上,古人也充分考虑到防洪排涝的需求。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被巧妙地安置在山间冲沟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形成错落有致的组群,从源头上降低了洪水侵袭的风险。同时,西夏陵的帝陵外城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与考古发现的32处防洪工程遗址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护网络。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表示,西夏陵位于洪冲积扇上,受山洪冲积影响较大,古人在一些易受影响的区域专门建设了防洪设施,这些措施在西夏陵申遗时被考古发掘并列为宣传展示内容。

  这些防洪工程是西夏陵持续营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帝陵建筑共同构成了西夏陵的完整面貌,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防灾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时至今日,这些古人顺地势修建的防洪工程,有些依然在发挥作用。

  西夏陵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对古代防洪工程遗址的维护,并建设现代防洪工程作为补充。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引进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对降雨量、遗址含水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洪和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当现代监测设备的数据流与千年古渠的水脉在贺兰山下交汇,西夏陵的防洪智慧正跨越时空完成接力。或许,这正是西夏陵留给当代最珍贵的遗产——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永恒,从来不在于对抗自然的伟力,而在于与天地共生的智慧。(记者 徐琳)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