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武伟展示布鞋。
人物档案
马武伟,29岁,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河水村人,和父母一同经营“川步澜”布鞋厂,带领村民将千层底布鞋卖向全国。
创业故事
2008年,命运给马武伟的家庭当头一棒——父亲重病,一场手术掏空家里所有积蓄,但病情却只是暂时稳住。2010年,父亲的病情复发,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为了救命,母亲四处奔波,才勉强凑齐医疗费。命是保住了,但父亲却落下终身残疾——右侧后肋骨被截去4根,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为维持生计,马武伟的父母决定开办一家小型布鞋厂,试图用双手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而马武伟,也迅速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帮忙裁剪布料、装货、记账。到了旺季,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起初,布鞋厂只有两三个工人,规模小、设备简陋,马武伟对布鞋的制作和销售一窍不通。更糟糕的是,他在购买设备时还遭遇了骗局,损失了不少资金。布鞋的销路一直打不开,产品积压严重,工厂一度陷入困境。
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就像千层底里的麻线,越拉扯越有韧劲。“再难的事就怕‘用心’二字,只要努力,总会有转机。”马武伟给自己打气。他整天泡在工厂里,钻研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从鞋底针脚的密度到鞋面材质的选择,他都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2017年,马武伟注册了布鞋品牌——“川步澜”,这个名字取自当地方言“穿不烂”的谐音。他深知,每一双鞋都必须经得起顾客的检验,只有用最好的材料制作布鞋,才能让品牌走得更远。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布鞋质量终于有了显著提升,逐渐赢得顾客的好评。销量也从刚开始一年一两千双,逐渐增加到几万双。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不仅为周边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让她们在挣钱的同时能够照顾家庭。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布鞋的销路逐渐变窄。马武伟一直想通过网络打开新的销路,但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2024年,马武伟娶了25岁的杨小琴,两个年轻人在流水线旁支起了直播间。
“这几双鞋是给一岁半的孩子穿的,轮胎底的是防滑的,布底更舒服……”镜头前,杨小琴举着各式各样的布鞋,详细讲解,身后是马武伟和工人们忙碌的实景。直播仅3个月,就收获了1万多“粉丝”,卖出2000多双布鞋,一家人喜出望外。
通过直播间的评论和客户的反馈,马武伟不仅展示了布鞋的制作工艺和独特魅力,还与顾客直接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建议,选择了更好的布料,进一步改进制作工艺。如今,“川步澜”布鞋的销售范围从最初的西北五省区,扩展到全国各地,一年卖出10万双布鞋,年收入达30万元。
3月2日,在河水村的“川步澜”布鞋厂里,马武伟正俯身检查新到的一批纯棉布料。几名妇女围坐在流水线旁,飞针走线,千层底的布鞋在她们灵巧的指间渐渐成形。
“前几天刚开工,就来了三四个工人。天冷布鞋走得慢,随着春天慢慢变暖,订单也就跟着来了。”马武伟笑着说,“虽然是个小产业,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越做越大,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李良 文/图)
点睛之句
马武伟: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一针一线缝进现实,脚踏实地走好发展的每一步,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河水村村民杨芙秀:我从建厂就在这里打工,时间很灵活,能兼顾家庭事务和农活。十几年来通过这份稳定的收入,盖了新房,生活明显改善,一个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让我很满足。
河水村村监会成员安富荣:别看马武伟是个年轻娃娃,做人做事都很沉稳。我们村村民下地干活的多,都穿过他家做的布鞋,鞋的质量和他的人品一样坚实得很!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