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4年来,宁夏牢记嘱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
我在现场 塞上石榴 籽籽同心
金花园社区开展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志愿者合影。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实习生 彭斌 摄)
培育思想引领“金石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搞好宣传教育是基础。
自治区党委把学习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第一议题”,创新开展全面大起底、回头看和“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理论研究,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组织“百场万人”宣讲,推动铸牢主线深入人心。自治区出台加快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创建“5585”模式,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大工程”,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浸润宁夏大地,深入各族群众心田,一批民族团结故事广泛传颂。
固原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聚焦“鱼水情”“家国情”“山海情”,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铸牢”品牌。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唱响文化“传承曲”,共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征程——组建农民合唱团,村民拿起农具为生活,放下农具唱生活,歌唱祖国、歌唱家乡。以合唱团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六谷儿》正式上映,讲述各族群众的奋斗故事。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教育部门同样不遗余力。银川市实验小学永泰校区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模式,浸润“童心”,启迪“童智”。固原市第二中学用好红色教育“实景课堂”,坚持29年组织学生徒步54公里赴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区深入挖掘整理宁夏各民族“融”的史实;连续40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打造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等主题展馆、公园,开设“小宁大讲堂”,以动漫形式阐释解读“三交”史话、中华文化符号,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在春风化雨中增进文化认同。
培育高质量发展“甜石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
全区上下牢记总书记“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殷切嘱托,紧扣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标准党建和高共情团结,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践“六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五大振兴”,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永宁县闽宁镇走出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致富路,移民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1.78万余元,增长了35倍,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成功范例;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山海情》《闽宁镇》《闽宁镇的故事》等一批文艺精品从这里走向全国。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的冷凉蔬菜远销广州、重庆等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菜篮子”,蹚出了致富新路子。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走出了“农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发展新业态。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通过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肉牛养殖、草莓种植等产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美好愿景。
铺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色,宁夏经济发展更显量质齐升成色——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葡萄酒、枸杞、滩羊、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截至2023年,全区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超过80%,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出……良好生态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财富。
培育交融互嵌“圆石榴”
“铸牢”是心的交融、力的凝聚。
石嘴山市惠农区南街街道现有人口3.6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工矿企业型街道。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在广西社区设立了“石榴亭”议事点,成为群众纾困解忧的地方、畅通联系的渠道、民族团结的“加油站”,实现了“小机构”搞好“大服务”、促进“大融居”。
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79.6%。学校续写闽宁协作“山海情”,先后安排学生867人次赴福建省各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实训。
近年来,宁夏突出一个“融”字,创新打造“一家亲”互嵌式社区、“红石榴”青少年交流、“中华情”旅游促融、“山海情”双向就业等品牌,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格局。
连续40年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组织“红石榴”志愿服务、“社区邻里节”等群众活动3.6万余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王兰花热心小组”吸引8万名各民族志愿者,银川市西夏区汉族妈妈王菊茹与7个少数民族学生结干亲,宁夏政协委员马海伦依托工作室、结合多民族家庭幸福生活讲述“我们没有理由不跟党走”的团结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全区已召开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模范集体859个、模范个人2353个,命名十二批次80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小家”融入“大家”,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佳话,谱写着宁夏各族群众勠力同心建设美好家园的锦绣篇章。由此生动印证,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石榴抱籽幸福绵长
金花园社区石榴籽广场。通讯员 吴海燕 摄
6月14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石榴籽广场上。老人们缓缓打着太极拳,另一侧伴着广场舞的音乐不时传来妇女们的阵阵笑声。72岁的铁占明骑着自行车从小广场经过,车后座放着一大袋子面粉和胡麻油。
“铁班长,这么早就准备炸油香啦!”邻居颜宗德说。
“明天放假孩子们都来帮忙,少不了你的!”铁占明笑着向前骑去。
退休后,铁占明组织身边的老伙伴们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劝导、义务巡逻等工作,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铁班长”。逢年过节,他们一家便会炸油香、做羊肉粉汤,邀请邻居们来家里做客。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仍然记忆犹新,时刻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共建美好家园。”铁占明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里名为“A区15号楼”的微信群:“马上要出差两周,家里的花麻烦谁帮我浇一下?”“今天有事来不及回去,麻烦帮忙给老人送个饭……”群里一条条散发着温度的信息,俨然像是一个家庭群。
“这些年我们处得像亲人一样,谁家有啥事都会在群里说,大家抢着帮忙。我们这栋楼是这样,社区的居民们也是这样和谐共处。”铁占明说。
在金花园社区,各民族群众相邻而居,共居共事共乐的场景处处可见。以“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品牌,已经成为该社区闪亮的“金字招牌”。
铁占明清晰地记得,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来到金花园社区,对志愿服务这样评价: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各族群众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
温暖回响,幸福绵长。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殷切期望,让金花园社区2100余名志愿者倍受鼓舞。大家积极践行志愿精神,从党员到群众,从老人到少年,他们用热情和汗水浇灌志愿服务之花,用一项项服务、一个个善举,把温暖送到了居民心坎上,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金花园社区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殷殷嘱托早已深深刻在各族群众的心里,成为激励我们带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携手共建、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生活也在各民族团结一心中越来越好。”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黎梦琦说。
走进金花园社区,繁茂的树木绿意盎然,车辆整齐有序地停放,平坦洁净的环形道路将石榴籽广场紧紧环抱,早已看不到曾经因排水不畅到处积攒污水或是车辆乱停、杂物乱放的景象……
“老旧的地下管网、天然气管道等都进行了更换维修,地面停车位、电动车充电桩、休闲凉亭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对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赞不绝口。
金花园社区结合便民服务站、石榴籽议事亭、民主协商议事会,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协商议事解决,聚焦小区供暖管道陈旧、主路面破损、停车位短缺等问题,整合多方资源,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了墙面修整、下水管道雨污水分流、天然气、供热管道换新、路面硬化等改造项目,从脏乱差到净齐美,从“无人管理”到主动治理,将群众诉求从“纸面上”落到“心坎上”。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百姓百件事,通过百楼万家大走访、老旧小区改造等,把金花园社区打造成‘一家亲’互嵌式社区。”黎梦琦说。
近年来,该社区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服务,加强阵地建设,依托开设老年饭桌、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和残疾人康复站等,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以“金色阳光·七彩家园”为载体,通过举办社区邻居节、百家宴等活动,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居民走出小家,走进社区大家庭,在相互了解中增进感情。
金花园社区在一次次心手相牵、同心筑梦的奋进实践中,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了各族群众深度交融的和谐画卷,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故事深远绵长……
对话 当好落实铸牢主线要求的“排头兵”
记者:新征程上,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将如何当好落实铸牢主线要求的“排头兵”,为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成孝: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立起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遵循、工作标准、实践要求。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三届七次全会专题部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彰显了“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将全面贯彻全会精神,抓牢工作主线强共同体意识、抓实主线工作强共同体建设,当好落实主线要求的“排头兵”。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凝心铸魂、引领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
宁夏将深入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从娃娃抓起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金花园”式的民族团结社区,培树一批“王兰花”式的模范人物,创新落实国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一体推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的五项重点工作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部署的五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与此同时,支持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发挥作用,指导五市和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市、区)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心,组织全区统战干部特别是民族工作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政治能力、统筹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发挥自治区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考核评价工作,压实主线工作责任,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同心协力、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凝聚更大力量、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高菲 李 良 见习记者 何婉蓉)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