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宜人的石嘴山市区。(资料图片)
“遇见石嘴山 爱上一座城”2023年大一新生社会实践活动。记者 李良 摄
倪萍(右一)帮助社区妇女通过电商直播销售手工艺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武口区沙画非遗传承人涂智在创作沙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脚下踩着的是曾经承载经济发展的运输铁道,抬眼看到的是曾经支宁建设的奋斗历程。独特的工业气质,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文化,还有故事。
登上北武当生态旅游区身后的贺兰山,俯瞰这座城,它绽放着工业文化旅游城市别样的魅力……
如果说,地理坐标涵盖的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那么文化内核,就是这座城的精神家园。
时代需要文化,城市需要文化,每一个人都构筑起了石嘴山市的文化内核。找到一座城的根脉,进行现代化、时尚化和形象化的演绎和注解,这将会是最鲜明的“石嘴山IP”。
爱上一座城
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城市里一道动人的风景,也许是因为这座城里发生的故事。
在新学期开学1个月之际,石嘴山市举办“遇见石嘴山 爱上一座城”2023年大一新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份温暖的城市“见面礼”,也是石嘴山市三所高校7000余名学生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充满活力的身影走遍了石嘴山市各个人文自然景区和厂矿企业,了解石嘴山,也融入石嘴山。
“初来石嘴山,聆听了讲解员的讲述之后,我被这座城市的精神打动,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于此,砥砺前行,用行动诠释着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来自山西的宁夏理工学院学生赵若君在“城市印象·走进石嘴山”,对石嘴山市规划展示馆印象颇深,大学时光可以让他细细领略这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
“我们在西部的边陲地带转身,在人群中看向辽远的天空,草木会再次返回土质的故乡。”这是来自石嘴山市团委的工作人员杨贵林的随笔小记,原本家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他,毕业后来到石嘴山工作,因为这座城的开放包容而选择留了下来。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被石嘴山独特的气息吸引。
石嘴山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推动了教育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向在校大学生讲述石嘴山故事,传播石嘴山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这是更适合年轻人产生兴趣的方式。“通过石嘴山的文化软实力来增强学生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石嘴山,为全市加快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石嘴山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汇聚一座城
一本作品集以一座山命名,自然让人联想到作者与这座山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北知名散文诗人王跃英笔下的《贺兰山之恋》,正是如此。大学毕业后,王跃英被分配到石嘴山市工作。此后在这里生活、学习,第二故乡成为他精神上的寄托和依恋。
乡村、家园、亲人、煤、小火车、矿工、石炭井等等,王跃英写下的是对石嘴山深情的眷恋。平常的事物,被王跃英演绎为不平凡的精彩诗情,从而构建起人生原野精神世界里苦苦追寻的崇高坐标。
“这里有煤,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这里有泉,让一片灰蒙蒙的群山有了罕见的绿意;这里有人,让沉寂的群山不再沉寂;这里氤氲着一种情愫,让许多事物都变得善良。”这是王跃英笔下的《大蹬沟》。对于石嘴山人而言,这是一代人的记忆。
王跃英是政协委员,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有着政协委员身份的作家、艺术家与各县区作家艺术家一道围绕石嘴山市文学创作、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等开展委员大讲堂等活动。近年来,石嘴山市政协委员先后承担了宁夏工业纪念馆大纲编撰、《石嘴山故事》《石嘴山市城市文学丛书》编辑、“塞上散文诗丛”(第二辑·石嘴山)编辑等工作,让石嘴山的文化内核不断加深。
今年5月,《“石嘴山·宁夏城市文学奖”评选办法(试行)》出台,这是宁夏首个城市文学奖励机制。通过表彰城市文学精品力作,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升城市文学原创力,鼓励体现时代精神,共同推动了石嘴山城市文学创作迈向新的征程,也不断激发着广大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33岁的陈斌不仅是石嘴山市第一中学的语文老师,还代表着石嘴山市青年作家的“力量”。
“语文课对我来说就是文学创作的启蒙,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让我感悟到,中国的文学就是一座富矿,我可以从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陈斌说,从大学开始他就尝试写一些现代诗、散文、随笔等,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所见所闻的记录。毕业后,他来到了石嘴山市,让他又萌生了新的创作灵感。
陈斌在现代诗《康沃尔的早晨》中写到,“康沃尔的早晨与石嘴山没什么区别。这些年,我已听惯了贺兰山的风,在黄河两岸自由穿梭。”对于陈斌来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石嘴山市的文化内核,那就是自由。在石嘴山生活的这10年,他在感受自由的风景、自由的情怀、自由的文学创作环境。
“石嘴山市越来越重视文学创作,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发挥的平台。”陈斌说,深刻与美好是共通的,在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也一直坚守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热爱,才有坚持,这是石嘴山市文学爱好者共同的筑梦之旅。
用文字点亮生活,在文学之光的引领下,石嘴山市向阳而生。
写意一座城
11月2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收到了来自北方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设计的“沐恩巧媳妇”商标及实物作品。这不仅展示着勤劳的妇女形象,也反映着新民社区的文化内涵。
新民社区属于劳务移民社区,为了让社区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利用大多数妇女都会编织手工艺品的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稻艺编织、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等在内的产品销售出去。“目前解决40余人就业,实现了‘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倪萍说。
新民社区还把宁夏南部山区特色文化带到了石嘴山,积极探索文化资源的共享和特色团队的培育,秦腔剧团、社火队、书法协会、艺术团等文化队伍塑造了灵魂,社区的叭喇鞭和张氏武术目前也是石嘴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移民文化的浸润、传承和发展,也为石嘴山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石嘴山市首届文艺名家工作室领衔人鲁卫东更是用剪纸艺术让这座城跃然纸上。
1958年,鲁卫东跟随父母从成都来石嘴山安家落户,自此便与石嘴山结缘。他的剪纸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五米剪纸长卷《华彩六十年,奋进石嘴山》,不同的画面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列车站台火车指挥旗飘飘荡荡,迎接青年来到大西北建设,诠释着那个年代的热血青春。技术革新、创新驱动,这些追梦人在一点一滴中把石嘴山建设得更好。周边乡村百姓安居乐业,孩子绘出理想中的宏图,这是有希望的未来。
在鲁卫东的手下,活灵活现的人物、精巧细腻的建筑,让每一幅剪纸都值得细细品味,总有一些场景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他用一张张连续的艺术品融汇,传播文化、记录时代,也让剪纸成为石嘴山文化的真实呈现。
“文化是人的传播,人是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化最终目的就是传播人的善良和美德。”鲁卫东说。石嘴山从曾经的荒凉,到如今的繁华,时代的变迁被他用剪纸记录,这也是“非遗”的目的,一同守望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也得以传承。
留在这座城
走进大武口区沙画非遗传承人涂智的工作室,一只布丁瓶里装着两位身着汉服的动漫人物。这是沙瓶画,用五彩斑斓的沙子灌入形态各异的玻璃瓶中,利用彩沙的可塑性堆砌而成。“我在创作时选择了时下流行的人物形象,所以这个作品非常受年轻人欢迎。”涂智说,沙瓶画既有传统的制作手法,又有现代的时尚文化,创意十足。
28岁的涂智与沙画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2013年时,涂智从贵州来到宁夏理工学院学习。课业之余,涂智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用盐作画的视频,就买来不同种类的盐,经油性颜料上色后,可以做出简单的彩虹盐画之类的作品,这也为后来制作沙瓶画奠定了基础。
当时沙画制作比较小众,涂智找不到可供学习的相关教程,只好自己研究。从最初的新奇,再到不断摸索,他的沙瓶画制作技艺得到了大幅提高。
“这幅作品属于景泰蓝掐丝彩沙画,它采用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用氧化铝丝作为画面轮廓,以彩沙原料精雕细琢制作而成。”涂智介绍,除此之外还有固态沙画,它采用白描、撒绘、制作、固化装裱而成。亲手触碰,似乎与这些富有颗粒感的画面有了“灵魂”交流,并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石嘴山这座城市的气质吸引了我留下来,一草一木,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涂智说。
石嘴山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文化不断碰撞出火花的过程,一个城市精神不断历练、积淀的过程。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大家共同奋斗,尊重彼此的差异,肯定价值的多元,使城市充满了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活力,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投资者来此创业,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投资领域横向拓展。截至10月底,石嘴山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3个,实际到位资金218.99亿元,完成自治区目标任务的85.54%。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文化色彩,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会让石嘴山市继续更好地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让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家园。
这座城,一直都在等你。(见习记者 徐 琳 记者 苏 峰)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