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自媒体异军突起,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自媒体人,他们活跃在社交媒体上,追逐流量也被流量追逐。在宁夏,有几位网红达人通过短视频展示宁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讲述不一样的宁夏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是如何成为网红达人的,又是如何让网友通过他们的作品认识宁夏的。
@宁夏牧飒:把农民的“诗和远方”写在家乡大地上
@宁夏牧飒和姐姐在直播中。
2021年11月,浙江杭州,25岁“杭漂”的我收到了毕业一年来第三份裁员通知,这次被裁彻底斩断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最后一丝执念。
闲暇时间,我喜欢刷短视频。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关注各种“三农”题材。渐渐发现,家乡的美景、美食和风土物产,一点也不比外地逊色,但宁夏在短视频平台做这些题材的几乎还是空白。
回到家乡中宁县大战场镇,我顶着随处可见的异样目光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拿起手机开始创作。
白天,跟着父母屋内、屋外田间地头拍摄短视频素材。晚上,绞尽脑汁,剪辑、配乐、配文案……边拍摄边思考,边剪辑边摸索,像上满发条的闹钟,不知疲倦,不分昼夜。
一天一更新,并对视频质量精益求精。五六分钟的视频,背后是十倍百倍的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别样的西北农村生活让许多外地人爱上了宁夏,“妈妈的味道”引发无数游子的乡愁,粉丝们追逐我的每一条视频,播放量、点赞和评论数不断上涨。
“切点红辣子、切点绿辣子”“再切点我们宁夏的好牛肉”“锅里面倒点胡麻油”……创作初期,我视频里色香味俱全的宁夏美食和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包括我的口头禅,都备受粉丝喜爱,纷纷询问如何购买。
“嘿,大家好,我是牧飒……”回想起第一次和姐姐车车一起站在镜头前直播的情景,兴奋而忐忑,就像又面临一次高考,而千千万万的网友就像是阅卷人。直播成功了!这个成功不仅仅是销售额,最重要的是满屏的鼓励、祝福和赞誉。姐姐出色的控场能力和语言天赋仿佛与生俱来,给我护航。
首次直播一炮打响,让全家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也让原来因为拍摄短视频而有些自卑的父母开始觉得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家人不再排斥和抗拒,甚至还会给我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新鲜的点子。
打开助农直播的大门后,我的目光更多地转向家乡的土特产,毕竟这些都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知道好在哪里,在直播间推荐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硒砂瓜久负盛名。巧合的是,我的表姐正是硒砂瓜种植大户。2022年7月,一场轰轰烈烈的硒砂瓜专场直播拉开帷幕,4个小时销售100吨,打破了中卫市硒砂瓜单场直播销售纪录。从此,中宁枸杞、宁夏滩羊、灵武长枣、胡麻油、黄花菜、八宝茶等宁夏本土名优特产源源不断地走进我的直播间,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我也借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货丰收季、助农惠企年货节等契机,将宁夏越来越多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2023年1月6日,我获得央视农业农村频道邀请,开启“带上好物产,回家过大年”大型融媒体年货惠民直播活动。当天直播间累计观看量超过千余万人次,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达7.7万人,一度冲上抖音“食遍天下”带货榜第2名,直播销售总金额累计超过千万元。
借助央视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宁夏名优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相比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往往更难能可贵。
3月的宁夏同心春寒料峭,而比寒冷更残酷的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同心红葱的滞销。同心是我妈妈的老家,得知同心红葱滞销的次日,我赶赴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村万亩红葱基地,为同心红葱打call。在5分半钟的视频里,我细致地呈现了同心红葱恶劣而独特的生存环境,也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像红葱一样顽强坚韧的精神面貌。这条视频直接带动销售红葱70多吨,满怀感激的村民为我送来一面鲜红的锦旗。
红葱事件让我对助农直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国各地像同心红葱一样缺乏销售渠道而滞销的土特产肯定还有不少。
于是,从北京到海南,从湖北到福建,从新疆喀什到云南西双版纳,我助农直播的足迹遍布全国。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我第二次应邀走进央视直播间。这一次,我开启“疯狂带货”模式,短短8个小时,狂销胡麻油、滩羊肉、枸杞等宁夏土特产20万单,其中仅灵武长枣就销售了50多吨,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短短1年多时间,我从自发的助农直播成长为抖音官方认证的“新农村守护人”,并且在全国第二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上荣获“公益助农大使”称号。
广阔的农村天地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宝藏,我将把属于农民的“诗和远方”写在家乡宁夏的大地上,写在祖国大地上。
@航拍宁夏:用航拍视角记录家乡变化和发展
刘玉飞一直在路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3年时间,812部短视频,10亿次播放量,获赞500多万个……从2019年创立账号开始,我把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个账号的运维中。
我是刘玉飞,2019年,从部队转业,利用空档期自驾去西藏。带着人生第一架无人机,记录了从川藏线入藏和从青藏线返银沿途各个地方的航拍画面。
“谢谢你带给我们飞一般的感觉”“有幸我家在这幅妙图之内”“远在异乡的游子看到航拍的家乡竟然热泪盈眶”……当我将视频制作上传到网上的时候,吸引了众多网友喜爱,很多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人看到视频纷纷给我留言。
这趟西藏之旅,给了我很大触动和启发——我要用无人机视角记录宁夏,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
这3年多时间,我几乎跑遍宁夏各个市县区,正如我在抖音号介绍所说:用心记录宁夏壮美大地,带你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2022年2月19日,周六,大风,零下12摄氏度。
拉开窗帘,远处贺兰山呈现的景象震撼了我,一夜大风,白雪覆盖的贺兰山清晰可见,山顶流动着大片云海,太壮观了。
狂喜之余,我冲出门。下车后,刺骨的寒风甚至超出无人机正常的抗风能力。
低估了当天的拍摄环境。飞机在强风中倔强起飞,遥控器一直提示遭遇强风的警报,手指变得僵硬,但通过飞机图传回来的画面,让我震撼不已。宁夏古八景之一的“贺兰晴雪”以最饱满的状态浮现在眼前,生活在这片土地几十年,第一次见贺兰山这么美,内心激动而敬畏。
在拍摄冰冻阅海湖和贺兰山同框的景象时,克服着强风带来的干扰,专心盯着屏幕并尝试在不同高度进行拍摄。然而,由于风力过强,无人机在逆风情况下很难返航,眼看飞机电量逐渐下降,我降低飞机高度给足返航电量,最终飞机缓缓返回,电池电量显示为0%。
2022年11月11日,贺兰山普降瑞雪。12日凌晨,我和朋友再次负重四五十公斤徒步登山3个多小时,去拍云海日出。
我们架起相机,正在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突然一转身,看见冉冉升起的太阳旁边,一颗又大又亮的飞行物快速升空。快拍快拍!我一边呼叫一边拿起手机开始拍摄,仅仅两分钟的时间,我拍摄了4组视频。
当时第一感觉是飞机,但它的速度之快,亮度之强是普通飞机无法比拟的。火箭!我竟然拍到了火箭升空、冲破大气层、完成分离的全过程!整个火箭犹如一只巨大的蝌蚪,迎着日出和朝霞冲上云霄,震撼无比。
拍完后,我搜索到央视新闻报道:当天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激动之余,我在山顶上拿出电脑制作了22秒的短视频,发布后播放量迅速升至上千万,视频号播放量也超过100万。1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以《云海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宁夏摄影师拍下“火箭云”划破长空》为题转载,点赞量超300万。更没想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银川当地保障负责人也找到我,表示这个视频是国内目前拍摄到的最棒的第三视角视频之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四组视频被官方收藏。
两年时间用航拍记录“宁夏二十一景”——这是我的新计划,目前已经完成85%的拍摄进度。我想,这不仅仅是文旅资源的简单拍摄,也是记录宁夏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就。
@西北猫王:让更多人了解宁夏爱上宁夏
王海波:宁夏故事我来讲。
我是王海波,从警察学校毕业成为一名辅警,后来转型成为一名导游,又从线下讲解员变身线上主播,网名“西北猫王”。
从事旅游工作12年,最大的梦想是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宁夏、爱上宁夏。
当导游很辛苦,有时还会被人看不起,但我一直坚持把每一位到宁夏的游客当成最好的朋友。因为我知道,我代表着旅行社、代表着宁夏,我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宁夏人的热情。
2015年夏天,我带着40多名游客在沙湖游玩,就在行程即将结束时,两位游客突然把我叫住,给我塞了100块钱。我第一反应是抽手挣脱,但这位70多岁的游客说:“我们年龄大,行动缓慢,经常被嫌弃,没想到在宁夏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照顾。”这两位游客的年龄和我姥姥姥爷差不多,一路上我把他们当姥姥、姥爷照顾。因为是全国散客拼团,游客互不认识,我不止一次地给其他游客说,这次我们有老人,旅游行程会慢一点,请大家多体谅,全车40多位游客特别理解。虽然游览结束很晚,但一车游客相处很融洽。在我几次拒绝小费时,旁边几位游客走过来说:“王导收下,这是一份肯定。”两位老年游客在旅游意见单背面写下整整一页的感谢信。虽然带团很辛苦,但是每每听到客人夸我们宁夏好、宁夏人好,我内心不知道有多开心。
一次,旅游途中游客不慎受伤,我联系景区、协调车辆、保险报备……受伤游客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骨裂,我每天下团都去医院看望他。让我意外的是,返乡后,他给我寄来锦旗和感谢信,还介绍很多朋友到宁夏旅游。
2020年初,和国内很多导游一样,我们因疫情处于“半失业”状态,我无数次问自己,要不要坚持下去。
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短视频。
把讲给游客的宁夏历史、人文故事用短视频的形式再讲出来,通过短视频“云游宁夏”,这让我找到了导游转型的新路子。从2020年初开始,我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短视频,用宁夏本地导游的身份为大家讲解宁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没想到,很多外省人看到视频后,都称赞我的家乡高大上,要来宁夏旅游。
当然,做短视频,不只是做好讲解,我从零开始学习,写文案、录视频、做剪辑……从开始一条视频几百播放量,很快攀升到几千播放量。但我琢磨着,短视频要想出圈,必须有个人特色,让大家记住我这张面孔,记住我的声音,而且,要让宁夏出圈。
我尝试着策划了一系列有趣又有料的短视频:《宁夏,为什么最低调还有实力》《曹操的老师是宁夏人》《贺兰山,真正的王者》《看了山海情,记得来宁夏》……为了让讲解更吸引人,在这些短视频中,我查找资料,把生硬的讲解词变成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再添加上宁夏的文旅视频画面,没承想视频播放量很快过万,甚至几十万,有不少外地游客私信我,说要来宁夏旅游必须让我带团。
3年时间,359条短视频,目前,我全网粉丝70多万。其中2021年8月发布的《一条视频爱上它》讲述了沙漠之舟——骆驼的各种知识,播放量超过千万,点赞量22万多,6100多条评论。我的粉丝量也一下子增长了好几万。
这期间,我还参加了央视新闻“跟着黄河入大海”直播,和央视新闻连线,介绍黄河宁夏段和羊皮筏子,向全国网友推荐我的家乡。
总感觉自己肩上有一种责任,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宁夏的历史文化、美食美景,让更多的朋友爱上宁夏,在宁夏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的梦想始终没变,用自己的声音把宁夏讲给全世界听。(文字整理: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张雪梅)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