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神童”“天才”的张炘炀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真的需要什么的话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视频中的他坦然地表示,如果连套北京的房子都没有,那到最后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
张炘炀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曾有无数人预言,他将来必大有作为,然而目前的“神童”却处于“卡里只剩几千块,吃十块素餐”的生活状态,不愿打工看人脸色,混成无业游民。神童“抢跑”无果到“躺平”,其父母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家长的缩影,也为大多数父母敲响了警钟:揠苗助长式教育要不得。
张炘炀曾表示:父母强加梦想于我身。自超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才华显现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从未在他的生活里按过“暂停键”:严格控制他的生活,偷偷藏起他最喜爱的图书,鼓励他不断跳级,提前完成学业……父母所有的安排美其名曰以他“不累”为原则,却完全罔顾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忽视了他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性。
在教育学中,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质变到量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张炘炀父母的世界只有他,过度的控制扼杀了他独立自我的形成,同时导致他缺少了对平凡生活的体验,令他的人生成为了一个畸形跳跃的过程。然而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不同的年龄阶段完成不同的发展任务。张炘炀父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过度重视他的学业发展,完全忽视了他的心智发育,提前“抢跑”重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把孩子的心灵比喻为心灵胚胎,她说:“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秘密地去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既然儿童是个谜,需要时间秘密地去完善他们自己,空间对他们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父母要懂得适时退场,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过度的管控和期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也容易造成反弹。近日,一名小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开学已经大半个月了,她放弃了给孩子制作新学期计划的想法,并给自己立Flag:从现在起,放下“优秀”执念,尊重孩子的命运。从始至终,普普通通才是大多数人,优秀者是极少数中的个例,而父母却是十年如一日,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殊不知他们殷切的希望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形成莫名的负担,一旦情绪积压的久了,极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神童”张炘炀无房无工作,直言父母欠他一套北京房产,无业一身轻地开启“躺平”人生,这又何尝不是父母过度管控,提前“抢跑”的恶果呢?
“躺平”概念的流行虽然离不开大数据的推波助澜,但更多的则是当代青年情绪的一种宣泄和压力的释放。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达到父母眼中的那种好,够不到周围人高标准的期待,怕自己无法让他人满意,当压力达到承受的临界点时,他们选择放弃,消极逃避、不争不抢、无意进取、一切随缘。似乎与其在他人眼里付诸全力后灰头土脸的失败,还不如就云淡风轻的假装自己不在乎。因为自己已经用尽全力了,但无法承认自己就这么一点力量,此时,“躺平”的态度就成了恰如其分的借口。
适当的期待与压力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但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和过高的期待,则会违背独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压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百害而无一利。“躺平”人生的态度更是要不得,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无论如何,主动奋斗才应该是人生底色。(宁夏大学2021级卓越新闻班 樊巧荣)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