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停退出、矿坑回填、坡面覆土、播种草籽……经过数年的生态保护修复,贺兰山重焕生机。
若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化作笔墨,描摹出的便是塞上江南的叠嶂林海、大漠长河、沃野绿浪。其中,山是最坚韧,最厚重,也是最恒久的一方存在。
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作为宁夏境内的三道天然屏障,由北至南一路纵贯,成为区内不可或缺的生态坐标。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的不断争取和落地,“三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植被、动物、水源、小气候……都是山的表达。时间为新画作定下“绿”的主题,相信假以时日,“三山”定将在宁夏人的故事延续中,再焕生机。
厚植美丽宁夏绿色本底
如果将全国生态现状画成一幅地图,便可看到宁夏作为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阴山-贺兰山防风固沙区的交汇地带,在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其中,由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组成的“一河三山”,既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坐标,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我区编制印发《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分年度、分区域、分圈层谋划七大类99个工程项目,计划在3至5年间,使“三山”及规划区域生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近年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的“十大工程”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二十个重大项目”对“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均有涉及。我区抢抓国家编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规划契机,相继推动“三山”列入一系列重要规划及方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贺兰山、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被列入国务院批复的《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贺兰山、六盘山生态屏障建设进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覆盖21个县(市、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重要生态区矿山修复等3类工程列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这些顶层设计上的林林总总,为“三山”生态修复争取国家支持夯实了基础。
“近期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条例等一系列规划条例的批复出台,从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层面,对全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崔奇鹏说,我区也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落细中,构筑起更加安全稳固的生态空间。
“我们下一步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崔奇鹏说,除此之外,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和确需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国家重大项目,坚决杜绝违反红线管控要求的违法建设行为。
我区还将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通过实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稳步提高生态功能质量。统筹推进黄河水域、岸线、滩区、湿地等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加强清水河、苦水河等河湖水域空间管控,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同时,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雪豹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极小种群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保护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复原力。
“三山”生态保护修复也在全区未来国土空间格局构建中找到更为细致的落点。据介绍,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将围绕“三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确定范围,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突出“三山”的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融合性发展及多样性维护的特点。
贺兰山将着眼解决矿山地质环境破损、森林生态系统受损、食物链缺损等问题,以自然恢复为主,提升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固碳功能。
六盘山将围绕解决林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草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绿岛”功能。
罗山则聚焦解决中部干旱带土地荒漠化、水源涵养能力弱、草原退化严重、矿山生态环境破损等问题,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提升防沙治沙屏障、重要水源涵养区、动植物“基因库”等生态功能。
绿满燕家山
秋日的燕家山,层林尽染。 图片均由记者 张唯 摄
在泾源县新民乡,驱车拐入山道一路蜿蜒向上。顺着车窗向外张望,目之所及皆是绿意生机。9月下旬的燕家山,叶尖挑染一抹秋意。浓绿、橘红、鹅黄、月白……不同的色彩跟随大山的轮廓蔓延开来,层林尽染,各有味道。
10多年前,总面积1.3万亩的燕家山还是“十一五”生态移民搬迁村。2012年,泾源县将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的集体土地收归国有后,实施了基础性生态恢复工程。但源于地质灾害、土壤贫瘠、灌溉匮乏、病虫鼠害侵袭等因素影响,加上林分结构单一、林草覆盖度偏低等多种原因,虽然泾源县、新民乡等各级政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自然生态修复和发展一二三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燕家山的自然修复难度多年来未减分毫。
痛定思痛。泾源县在厘清基本现状、科学选点定位、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招商引资基础上,决定引进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31万元,采取“生态修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资金注入、技术支持、科技研发等方式,对3900亩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适度植入新业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11月,我们与宁苗生态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制定了修复规划方案,开始‘十年之期’,分年度对燕家山实施生态修复。”泾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蓉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后,企业采取复绿、固土、添彩等修复措施,进一步丰富和改善燕家山的树种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打造海棠、玫瑰、造型油松等主题专类园,积极培育基地建设、苗木供应、产品加工、林下经济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产业。政府部门也通过土地租赁、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相关优惠措施,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地放手去实施生态修复。
山腰一处,一边是几株造型油松亭亭如盖,一边是大片菊芋随风摇摆,风景各异。“我们注册了‘六盘山迎客松’等地方品牌,这是这几年很受欢迎的造型油松。一株毛坯树通过两年的造型培育和加强养护管理,第三年或第四年就能作为商品出售,价格在3000元左右。”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生态研究院院长化荣说,企业积极搭建六盘山特色苗木交易平台,实现多渠道品牌推广,助推泾源县苗木产业去库存、调结构、增效益。同时依托燕家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与各科研院校的合作,着力解决生态修复和发展中遇到的难点。
2022年,宁苗生态投资约2770万元,完成生态脆弱区域修复1500亩,建设丁香、百合等主题专类园500亩,种植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叶用枸杞、菊芋、耐寒百合等产业、景观植物237万株。今年以来,企业已完成生态修复700亩,建设丁香等专类园150亩,种植丁香、榆叶梅等27万株。
在化荣看来,燕家山的生态价值会随着生态产业的进一步推动而越发凸显。宁苗生态将通过项目带动和设施配套,适度植入生态产业,将燕家山打造成集旅游康养、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示范点,持续释放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社会资本的参与,让燕家山的生态修复在几年内就初见成效。”杨蓉说,这份成功经验不仅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机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验,燕家山生态修复项目也因此入选全区生态产品价值典型案例,成为泾源一景。
截至目前,宁夏“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共完成营造林30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18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43.87万亩,保护修复湿地45.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49平方公里。“三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全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补充的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管控体系基本构筑。
还山还绿还美景
9月19日,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街道富宁村,位于110国道以西的张骞葡萄郡项目基地内,水库犹如镶嵌地面的巨大宝石,在轻风吹拂下微微漾起层层波纹。环绕其间的行道树与另一端的防风林,则如同一片绿衣搭配着绸带,披覆于黄土地上,充满蓬勃生机。
这里曾是废弃多年的砂石坑。2022年3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启动谋划17.3万亩滩地生态修复治理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涵盖2.3万亩张骞葡萄郡项目区、2.7万亩贺兰金山插旗口北片区及约12.3万亩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区。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决定对张骞葡萄郡所在的砂石坑整体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在张骞葡萄郡启动“金滩银谷”工程,整合利用土地、矿坑资源,建设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致力将废弃矿坑变为紫色“聚宝盆”,将其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样板项目、示范工程。
“我们计划利用原张骞葡萄郡种植基地、北侧荒地及采矿遗留的采坑,通过土地整理、生态修复等方式,构建高端葡萄产业集群,最终将这里打造成为集葡萄种植、酿酒、活动赛事、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葡萄酒产业园区。”张骞葡萄郡项目负责人梁植说,目前项目除完成总体规划和可研、详规编制外,高效节水、污水处理、给水工程等初步设计也已完成,800亩防风林种植、500亩矿坑生态修复和部分砂砾道路、园区规划及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园的土地精细化整理也相继完成。
“三山”规划实施以来,诸如张骞葡萄郡的项目接连推进,令“三山”复绿持续提速。目前,全区已启动实施子项目354个,累计完成投资89.85亿元。“三山”生态区域内共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土综合整治51.48万亩,营造林30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18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43.87万亩,保护修复湿地45.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49平方公里。
目前,2022年72个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部完成年度任务指标。今年已有34个生态修复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28亿元。
自2018年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联合有关部门、地市区,积极申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随着重大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落地宁夏,先后获得中央专项资金70余亿元。
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的不断争取和落地,有力促进了“三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贺兰山生态区域已在全面完成保护区及外围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基础上,转入系统治理阶段,自然生态本底逐渐恢复,生态系统自愈能力明显提升;六盘山生态区域通过全方位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国土绿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增强;罗山生态区域不断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和修复,持续实施防风固沙,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草地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青绿入画”青云湾
小流域治理让彭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生。
9月20日清晨,虽然秋雨绵绵,但山西小伙王云新仍和几个朋友穿着雨衣登上了彭阳县西南部的青云湾梯田公园。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镶嵌于葱茏林带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旱作梯田,拿着相机拍个不停的王云新直呼“来得太值了”。
“之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彭阳梯田花海的照片,当时就很向往。这次趁着假期和朋友一起到这里避暑,终于圆了看梯田的梦想。”王云新说。
像王云新这般的旅人,会为梯田的壮观和秀美所折服,但他们鲜少知道,在彭阳县境内,涵盖青云湾在内的一百多万亩梯田景观,是彭阳人民“纯手工”打造的结果。
这里40年的沧海桑田,被浓缩为一个词语,叫作小流域治理。
彭阳县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宁夏中南部生态脆弱典型区,故而青云湾流域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地形破碎,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俚语,可谓是彭阳县初时生态脆弱的真实写照。
生态脆弱同时也是彭阳县贫困的根源所在。对此,彭阳县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实现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青云湾流域累计人工造林2.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修建骨干坝1座,流域治理程度达到95%,是彭阳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典范和缩影。”彭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锐告诉记者,小流域治理有个标准模式:“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种植相结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其中探索创立的“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造林整地技术规程,则是在造林整地技术基础上,积极探索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近年来,彭阳县采取留白补植、乔灌间作、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协调搭配、彩叶树点缀增色等造林模式,实行规范化栽植播种,精细化抚育管理,有效提高造林绿化档次。特别是近4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等造林项目72万亩,先后建成孙阳、马掌和尚台等5000亩以上生态治理标准化示范区10个,造林绿化工程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苗木生长旺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在银川工作的马小娟,老家就在彭阳县。这几年,她回家看望父母时,发现老家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样儿。“这些年彭阳县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密,不管是山桃、山杏、沙棘、柠条,还是刺槐、油松和云杉都长得很好。”让马小娟印象深刻的是,环境的向好,不仅让山鸡、野兔变得随处可见,就连较为少见的狐狸、豹、鹿、獾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
如今在彭阳县,昔日的贫瘠生态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绿水青山正随着这里的生态图景变迁,转变为当地人民愿景中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