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合影留念。记者 马楠 摄
粮食安全备受世界关注,9月22日,第六届中阿博览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大会从国际、国内、国际组织、高校等多个维度再一次凸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意义。
新挑战 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近期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注意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全球粮食系统已崩溃’,您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的第一个问题,直接抛给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南南合作主管贾焰。
贾焰沉思片刻后从国际维度回答。她说,造成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都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在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作为联合国粮农机构的一个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认为需要建立推动落实共同发展议程的驱动力。各个国家、各个机构和组织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心态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宋聚国听后表示,目前国际粮食安全确实面临很大风险,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就会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新形势 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中国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表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7万亿斤,实现了创纪录的“十九连丰”,这在我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为破解粮食稳定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广泛开展对外援助、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来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从资源维度分享对全球粮食安全的看法。他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粮食安全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部门要重视高标准农田改造过程当中一些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农业农村水利建设,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抗旱力,来确保粮食生产水平能够持续在一个高水平运行状态。
从科技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要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比如,生物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升抗灾性,有助于保障粮食供应稳定性。现代化的粮食储藏技术可以有效延长粮食储藏时间,减少粮食浪费和损失,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应对各种挑战。比如,利用遥感卫星、气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进行精准气象预测和土壤养分管理,可有效缓解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的粮食供应压力。生物技术可以用于防控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周卫认为,国际环境对于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建议要加强国际合作、加深交流,共同推动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涉粮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要立足国际视野,为其他国家落实粮食安全保障任务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对国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影响力。要推动构建稳定良好的国际粮食市场新秩序。
新进展 加强农业发展技术合作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源远流长、日益密切,中阿在粮食安全合作方面有哪些进展?未来合作前景如何?
钟钰表示,在粮食领域,中国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粮食援助,同时,中阿之间稳定开展中阿合作论坛和中阿博览会,建立了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在粮食安全方面进行了技术合作。
2018年,中阿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国际研修班在宁夏银川市开班,就干旱半干旱区智能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种植模式、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议题进行交流。中国还与阿尔及利亚开展了土壤改良项目、与埃及开展了温室大棚项目、给毛里塔尼亚带去杂交水稻种子、帮助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等国建设粮食仓储设施。
小麦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粮食作物,对阿拉伯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探索出以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为核心,集成一套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利用综合种养一体化模式,实现粮畜互补、要素循环,增加种粮综合效益。未来,阿拉伯国家可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引入推广中国的小麦种植模式,提高阿拉伯国家小麦产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依然面临极端天气频发、资源约束趋紧、地缘政治冲突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与会的专家建议,加强对话协商,制定农业合作行动方案,深化科技交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动能。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交流对接,发挥好各类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确定在农业合作上的重点内容和行动计划。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很多省份在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愿继续与阿拉伯国家分享在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土壤保护和综合利用等领域积累的发展经验和适用技术,助力阿拉伯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举办境内外培训班、研讨会、建设农业合作园区、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密切农业各层级、各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交往,尤其是加强青年科研人员、农业技术能手等的交流和能力培养,为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记者 乔素华 见习记者 马赛尔)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