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峡险滩峭壁中闯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顺河而下,越过老人崖,顷刻间,天宽地阔——北长滩村到了。
不同于虎峡的狭窄水道,黄河进入北长滩后,北岸山崖后推一格形成“大台阶”,山体坡度自然放缓,劈出了开垦家园的生存空间。
黄河进入北长滩后,没有了虎峡的激流湍急,挣脱了群山的束缚后,长长地伸了个懒腰,放缓了匆匆脚步,环流形成长条状的绿洲。
北长滩古村落靠山面河,由相邻的上滩村、下滩村、榆树台子、黄石旋四个自然村组成,当地俗称“北长滩”。
河湾处最早迎接我们的是一架古老水车。水车不舍昼夜悠悠旋转,将黄河水一斗一斗送上“台阶”。有了甘甜母亲河水的滋养,北长滩梨树、枣树、杏树等果树纷纷结出硕硕果实。
千百年前,北长滩先民们沿河寻觅到这处“世外桃源”。千百年间,哗哗水声,是永恒的节拍,更是浑厚的乐章,回荡在黑山峡峡谷间。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进水车,沁人凉意瞬时扑来,阳光下,轮轴始终有彩虹相伴,水斗将黄河水逐级提升而上,注入渡槽,浇灌北长滩田地,滋养生灵。
水车下村民淳淳乡音慢叙,时光也慢了下来。村民高勇在水车立柱处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向大家讲述着水车的前世今生。
78岁的高勇是中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做过木工,会制作一些常用家具。碰巧村里要新建一架水车,高勇抓住时机,跑前忙后地跟随在老师傅身边“偷师学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天高勇忙着观察学习,晚上回家用小模型反复练习。短短几年间,高勇逐渐从一名小木匠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水车制造师傅。
“选木、凿眼、拉卯、做榫楔、架辐条……”在自家小院里,高勇翻箱倒柜找出锤子、锉刀、尺子等一整套制作工具,又从仓库里拿来珍藏着的一件精致水车模型,向大家讲解水车构造与制作过程。
凭借着严丝合缝的榫卯构架,村口高达16米的大水车不用一颗钉子。水车古法工艺对制作楔子的角度和切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仅仅一架水车的轮子就需要上百件木料配件。
由于黄河水急、含沙量高,水车长时间浸泡其中,不停运转,每年都需要维修或更换部件。村口的大水车也在高勇等村里的老手艺人的呵护下运转至今。
“大家看,水流冲击力推着水车缓缓转动,每一斗水斗装满水后倾入槽中,顺着搭好的水槽流向附近的农田。”高勇一手握着水车模型,一手摇动,“哗~”木质小水车开始旋转,大家顿时明白了水车提灌的“奥秘”。
“这些年有不少地方请我去修造水车,大都是景区观景水车。”高勇说,“现在生活方便多啦,过去我们去一趟中卫城很是不容易呢,拉着红枣、梨子,坐着羊皮筏子顺流漂下。回来时,要用骡子沿着山路拖回来。”
架子车、骡子、羊皮筏子……当年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通行工具,已成为黑山峡两岸的历史印记。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山谷间,一条柏油路贯通东西,与涛涛黄河平行相随。仿佛直达天际的“U”型路面,配上两侧壮美且颜色多变的山川,让这条公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卫66号公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拍照打卡。
从高勇家出来,巷道边的院墙多为石块垒砌,街巷窄长交错,高低相连,户户相通。大部分房屋依旧是古朴的土木结构,高低错落,极富立体感。漫步在村中古巷,恍如隔世。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群,让北长滩成为天然的艺术写生基地。每年夏天,这里都会迎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院师生,大家背着画板,拎着画箱,或在古宅院落,或面朝黄河,描绘丹青,写意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
“北长滩村因历史悠久、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而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在村里通了水、电、路、网,每年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近些年,北长滩村教育研学实践,影视创作基地,乡村旅游等都已逐渐成熟。”北长滩村党支部书记张积方说。
黑山峡和滔滔黄河为北长滩隔开了世外的喧嚣,坐在水车下,听水车车轴吱吱作响,水筒哗哗倾注,小水珠细雨般飘洒在脸颊上。300多年来,古老水车吱呀转动,昼夜不停,黄河奔涌向大海,生生不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王猛 杜晓星 何耐江 王沛瑶 杨玉瑛 何婉蓉)
行进日记 | 一河清水入黄河
6月7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从中卫市沙坡头区出发,一路行至中宁县泉眼山,这里,清水河水涌入黄河。
清水河,自六盘山东麓的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草甸渗出,自南向北流经固原市、吴忠市和中卫市。奔涌320公里后,在中宁县舟塔乡长桥八队汇入黄河,成为宁夏境内流入黄河的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一级支流。
在清水河马莲渠村段,发现备受当地人喜爱和外地游客打卡的“小壶口”瀑布。原本平缓的河水,自上而下静流。哪知山石作底的河床突然隆起,形成阶梯状断层落差,水流瞬时跌入60米宽、10多米深的河谷。猛然,俯冲而下;倏而,腾空而起,如百米冲刺,以所向披靡之势,咆哮奔腾。如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难得看到清水河声威震颤的一面。
当地人因河床、河岸特殊的地形,称之为“山河”。而山河上搭建的桥,不仅是以前原中卫县、中宁县交界的交通桥,也是中卫、固原等地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沿河岸向入黄口方向徒步前行,河水流速稍缓,卷起漩涡,浊浪激荡,向前奔流,把数丈宽的瀑布甩在身后。在入黄口处终得平息,奔赴一场与黄河的交融之约。
在清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混凝土四脚体、格宾石笼等均按照一定比例,在人字垛、丁坝和护坡上抛投。表面虽已被冲击成纹,却仍然坚守一线。
据从事水利检测监理设计的中卫市民王君贤介绍:“四脚体抛投可防止粒径较小的块石流失,同时具有消能、折减水流对卵石河床冲刷的作用。”
水脉孕育千里沃野,缓水灌溉万亩良田。河面吹来的清风,拂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西瓜枝蔓……吹生了农业增产、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新希望,助力黄河宁夏段更加美丽丰饶。
出品人:景 瑜
策 划:赵海虹
监 制:连晓芳
统 筹:马钦麟 杨焘郡 王猛 杨宗惠 李东梅 于海 凌雁
采 制:苏峰 王猛 杜晓星 何耐江 杨玉瑛 王沛瑶 何婉蓉
出 品: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