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防沙治沙、林场建设和保护情况,看望林场职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的个人和群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开展三地联动报道,立体展现三地防沙治沙、生态保护、沙产业发展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新风貌。
宁夏
绿色“飘带”执守黄河岸边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资料图片)。(图片由宁夏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树是林场的“年轮”。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绵延黄河岸边的防护林,讲述着数十年耕植绿色的故事。
这里曾是渡口。如今,沿岸林带绵延,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已是一处生态胜地。岸边林带,既是一条宜人的绿色“飘带”,也是一道护岸的绿色“防线”。
这里写意了防护之“渡”。作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由单一的防护林,成长为综合性黄河护岸林。通过几代林场人的实干苦干,探索出“生态+工程”的护岸林体系,建起黄河岸边的绿色生态屏障。“多年来,林场始终加强黄河堤岸建设,构筑综合性黄河防护林,2015年荣获‘全国十佳林场’称号。”仁存渡护岸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里讲述着绿色之“渡”。树,是生态建设的天然“主力”,林场还肩负起造林绿化树种培育的责任。按照宁夏林草事业发展需求,调整苗木结构,坚持科学经营理念,加大种苗培育力度。
这里呈现出效益之“渡”。一方护岸防护林,释放多重效益。从生态防护林到生态经济防护林,苹果林是“升级”的主角。林场职工加强以苹果为主的生态经济防护林建设,创新修剪技术,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苹果产品品牌,探索生态经济防护林的生产和经营。
近年来,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林场新的时代使命。“我们将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利用,在保护黄河堤岸、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仁存渡护岸林场相关负责人说。
在林场,一株上百岁的旱柳引人注目,这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镇河柳”。据介绍,林场成立初期,这棵旱柳就已在此。如今,人与黄河的关系,已脱离了“镇慑”与“驯服”的逻辑,掀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树木并肩而立,守护黄河安澜。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将充分发挥林场的生态功能和作用,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力构筑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记者 毛雪皎)
做美丽中国的合格建设者——访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蒋齐
作为一名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工作者,这些年来,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切实感受到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迈出的坚实步伐,也见证着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绩的可喜变化。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蒋齐时常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提出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对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此,蒋齐说,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也将不忘初心认真履职,为绿水青山长久永续贡献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蒋齐的提案仍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其中,既有关于支持建立六盘山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提案,也有聚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北方欠发达省区碳排放权改革的提案等。
“这些年,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生动证实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蒋齐说,自己将牢记使命,做美丽中国的合格建设者。(记者 马越)
王有德再为生态文明立新功
3月7日,王有德(中)展望马鞍山发展前景。
仲春时节,遥看灵武市马鞍山,草木泛起一派青色。
记者驱车上山,不时惊起路边一只只喜鹊,“扑棱棱”飞向山林深处。
“到了秋天,人们走近山上蓄水池,还能惊起一滩白鹭咧!”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员工王冠说。
马鞍山生态的好转,得益于王有德的退而不休。这些年来,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治沙嘱托,发挥余热,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
“宁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退休后的王有德不忘初心,带领工人在马鞍山手植杨树、松树、桑树、桃树等树木130多万株,绿化山体8000多亩。昔日,这片因采石挖砂、挖苁蓉、偷牧而支离破碎的山体,又被连绵的草木聚拢在一起。王有德说,披上绿装的马鞍山牢牢锁住水土,不让泥沙流向5公里外的母亲河。
就这样,王有德再为生态文明立新功。
说起王有德,他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位“功臣”。在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王有德带领干部职工建起一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67公里的绿色屏障,硬是把毛乌素沙漠向后“逼退”20多公里。
2014年,退休后的王有德不负总书记嘱托,毅然登上马鞍山,带头搞起了绿化。
王有德和几名志同道合的退休老干部,成立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由他本人担任理事长。到现在,这一非营利组织募集社会善款5000多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王有德等人在马鞍山上大搞绿化,还在山上搭起大棚,建成热带花卉园,筑起初心台……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党员现场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两三万人来“打卡”,社会效益斐然。
每年,马鞍山还能解决附近300多名农民就业,参与经济林管理和大棚务工,一个人每年能挣3万到5万元。
这些年,王有德等退休老人让马鞍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后不到10年。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年近古稀的王有德,依然壮心不已。(记者 杜晓星 王晓龙 文/图)
甘肃
八步沙的绿色传递
2022年8月,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在眼窝子沙治沙点修剪树木。
经过40多年治理,如今的八步沙林场草木葱茏,绿意盎然。
一位老人,心里始终装着一片来之不易的绿,寒来暑往,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八步沙去看一看。这个习惯,他坚持了整整41年。
他就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并与林场职工一起开沟压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我们的所有付出都值得。”回想起当时的情况,71岁的郭万刚仍激动不已。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立下“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誓言,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为了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1982年,郭万刚等人接过治沙铁锹。2016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来到了八步沙……
2019年3月29日,中宣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40多年来,八步沙治沙人扎根沙漠,战风沙、斗严寒,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沙漠要绿色是“治沙人”的使命,最近一段时间,八步沙林场职工正在积极准备今年春季压沙造林工作。“我们计划在六道沟、三板滩一带压沙造林1万亩,目前梭梭、柠条等苗木和稻草都已准备到位。”郭万刚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文/图)
河北
“美丽高岭”绿意更浓
清晨的塞罕坝七星湖。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摄
走进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示范林,两侧对比鲜明:东侧未抚育地块内,林分稠密,树干纤细,林下草灌稀疏;西侧抚育地块内,林分稀疏,树干笔直粗壮,林下草灌茂盛。
“经过测算,未抚育和抚育的林地内林木平均胸径分别为15.8厘米和22.1厘米,单株平均蓄积相差近2.7倍。”林场营林科副科长常伟强说,树干如同水杯,越粗越高,储碳能力越强。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实施森林抚育,全面加强森林管护,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目前,碳汇项目已完成备案474万多吨,完成销售26万多吨,实现收入922万多元。如全部上市交易,可实现上亿元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说,要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林场科研人员付丽华说,老一代塞罕坝人攻克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也在闯关——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
目前,付丽华正在开展的塞罕坝典型林地生态恢复与经营技术研究,旨在明确塞罕坝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规律,为自然保护区人工生态林经营、石质山地与沙荒地退化植被森林营建及低效天然次生林的转化奠定生态学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目前,林场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湿地面积10.3万亩;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5.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通过发展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周边4万余名群众受益。(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访全国人大代表孙喜玲
在张家口坝上地区,休耕种草、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多个专项任务有序推进,效果明显,有效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孙喜玲表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应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孙喜玲代表建议,应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政府管理平台,明确出界水质考核目标,根据出入境水质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加强协调,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环境保护机制。(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
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启“二次创业”
3月1日,塞罕坝依旧白雪皑皑,但春的气息已弥漫开来。
“这些幼苗木质化程度良好,证明可以在塞罕坝顺利越冬,今年将扩大种植面积。”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西太峪山顶,分场资源股股长邹建明见去年试种的水曲柳长势喜人,对即将到来的春季造林又多了份期待。
回首半个多世纪前,塞罕坝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从1962年林场建场至今,几代塞罕坝人扎根高原荒漠,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殷切嘱托林场职工,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奋斗无止境,植绿永不息。而今,林场干部职工接续奋斗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
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引进水曲柳、稠李、柞树、五角枫等阔叶树种,花楸、蓝靛果、小檗等灌木,营造针阔混交、色彩层次丰富的异龄复层混交林,逐步使林分达到近自然状态。
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国志峰介绍,截至目前,塞罕坝混交林面积有24.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1.5%。到2040年,混交林面积将达到48万亩,占比达到40%。届时,世界面积最大人工林的森林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将更加完善。
“下一步,林场将继续传承塞罕坝精神,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加强林业科研等方面进行探索,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