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挥洒奋斗汗水 浇灌幸福生活
来源:宁夏日报

  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一批宁夏籍高学历人才返乡就业,一些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办企业,越来越多的本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他们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就出彩人生。

李宏伟:让奶产业发展有“牛劲”

李宏伟查看奶牛挤奶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说起李宏伟,宁夏沃源犇洲农牧有限公司饲喂工孟改梅有着说不尽的感激。

  “我来公司6年,现在已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变成技术工人,通过现代化养殖技术对奶牛进行饲喂。”2月19日,孟改梅告诉记者,她从最初月工资2600元到现在8600元,一路走来离不开公司创始人李宏伟的帮扶。

  2007年,李宏伟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李宏伟奔赴美国,参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农林研修项目,用两年时间深入学习大型规模化奶牛场经营管理及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2009年,李宏伟回国后,通过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北佛罗里达荷斯坦育种公司、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及技术咨询单位合作,为灵武市奶产业发展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李宏伟是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他创新制定了11项宁夏沃源犇洲牧场生产操作技术规程,重点解决灵武市社会化牧场技术管理落后等难题。”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李宏伟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输送2名青年人才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培训,培训区内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及移民群众1500人次,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牧场泌乳牛每头每日单产由30公斤增加到38公斤的跨越式提高,带动灵武市奶产业的快速发展。

  李宏伟很看好畜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他先后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新村、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村两个移民村创建现代化大型奶牛场2座,为周边移民提供300个长期就业岗位。

  “通过托管养殖、入股分红等方式,李宏伟直接带动82户移民脱贫。他优先培训及使用移民,目前牧场里的职工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北村党支部书记王金锁对李宏伟连连称赞,李宏伟变“移民创业贷款”为股金的养殖模式,不仅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表率,而且对移民实现安居乐业作出了贡献。

  李宏伟是银川市奶业协会会长,这几天,他在积极对接美国相关公司。“随着奶产业蓬勃发展,我们的高品质饲草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我希望打破过去传统的贸易方式,通过订单模式,实现和美国顶级苜蓿草生产商的深度合作,增加高端奶生产国际化要素和合作,提升高端奶品质保证和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李宏伟说。(记者 张晓慧)

王可欣:在新兴行业中向心而行

王可欣每天忙碌在工作岗位上。

  2月20日,石嘴山市合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王可欣如往常一样走进公司,坐到工位上打开电脑,戴上通话耳机,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我做的是银行借贷方面的客服工作,随时跟进客户,如果客户有困难的话会去帮忙协调相关事宜。”王可欣说,她从小在大武口区长大,在四川读的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

  两年前,王可欣初来公司。面对刚从学生成为职场“小白”的转变,她既忐忑又充满期待。当时她遇到过一个客户信用卡逾期的事情,刚刚接触工作的她在与客户沟通交流中并不熟练,面对客户的质疑,王可欣犯了难。领导看她愁眉不展,就马上给客户去了个电话,并为王可欣示范应该运用怎样的话术与客户交流。“大家都很热心地帮助我,我也慢慢明白,在核对信息时一定要确保真实性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

  王可欣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我们公司是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样的新兴业态,我每天接触的利率、算账、金融、互联网,都让我觉得不陌生,也能发挥自己会计专业的优势获取行业内的最新信息。”

  王可欣所在的合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石嘴山数据外包经济产业园,是集“数据外包+跨境电商+数字物流+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大武口区青年就业创业的集聚区,也是青年人才引进的主阵地,带动网络科技、电子商务、影视传媒、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形成全生态产业链。

  “我们的工作氛围很轻松,公司不仅为前来就业的年轻人提供住房和餐补,对稳定就业人员还提供连续性补贴,最大限度方便我们的生活。”王可欣说,公司的激励措施让她在工作中充满动力,2021年,王可欣因带出一批刚入职的人员而获得“最棒师父奖”,月度业绩评比也拿到过“业绩王”的流动红旗。表现出色的王可欣在岗位中获得了满足感,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喜欢这份工作,从工作中感受到石嘴山这些年来转型发展的活力,新兴业态让我这样的‘新’人在工作中充满新鲜感,向心而行。”王可欣说。(见习记者 徐 琳 文/图)

陈满库:走出大山开启人生新篇

陈满库严格检查每一件产品,以确保质量。

  清晨,陈满库一家4口人按时起床,妻子罗牡丹帮两个孩子穿好衣服,一起出门。妻子送小儿子去幼儿园,他送大女儿去学校。随后,步行十几分钟到公司上班。大人有稳定工作,孩子在城里上学,这就是陈满库想过的生活。

  “去年9月,我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在公司帮助下,两个孩子分别在当地幼儿园和小学上学,我们一家也算在福州‘安家落户’。”让陈满库开心的是,大女儿来福建上学,英语口语提高了,爱学习不说,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言谈举止有了明显进步。

  今年31岁的陈满库出生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现任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班组长,妻子在幼儿园工作,月月有稳定收入。亲历一家人生活变迁,陈满库庆幸自己走出了大山。“如果我继续待在家里,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一切。”陈满库感慨道。

  去福建之前,陈满库先后在建筑工地、餐馆打过工,没攒下多少钱。随后,筹资开饭馆,却因经营不善负债。2018年11月,待业在家的陈满库听到村里宣传闽宁劳务协作招工的消息,看到工资待遇不错,还有补助,立马报了名,和老乡坐上火车,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飞毛腿公司。

  初到公司,陈满库跟其他员工一样,从一线贴胶作业员干起。“从未接触过制造行业,刚到岗位那段时间,觉得自己难以胜任工作。”陈满库深感知识的欠缺,只要有空就钻进流水线,学习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规范。

  车间负责人见陈满库刻苦努力,为他创造学习机会。就这样,不到3个月,陈满库就从作业员晋升为机动工。随着公司不断发展,业务订单增加,陈满库经常加班加点完成生产目标,他深知:“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陈满库抓住公司每一个学习提升机会,报名参与岗位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和理论的积累,陈满库可以胜任生产线上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他也被提拔为生产组长,负责两条生产线的运作,管理50多名员工,年收入10多万元,还带动老家乡亲们到福建就业。

  “只要吃苦肯干,就有收获。”一路走来,陈满库通过努力,走上了精彩的人生道路,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周亚欣:三尺讲台是梦开始的地方

周亚欣为学生授课。

  2月21日,中宁县徐套乡下流水九年制义务学校初三(2)班的晚自习上,周亚欣一边给学生辅导作业,一边讲解《学习之友》练习册。

  26岁的周亚欣通过“特岗计划”招聘考试,来到了中宁县徐套乡下流水九年制义务学校,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徐套乡下流水九年制义务学校是中宁县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学校,去年9月,周亚欣被学校安排承担初三年级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教学,并担任初三(2)班的班主任。

  周亚欣2020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2021年在中卫五小任实习老师。“虽然当特岗教师不到半年时间,但我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周亚欣说。

  “这里的教育教学硬件、软件都有了很大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都比较高。”周亚欣告诉记者,除了教书育人,她还经常和学生们畅想未来,谈论人生,让每个农村学生通过读书不断进步是她最大的愿望。

  去年,下流水九年制学校新来了6名特岗老师,分别来自银川、青铜峡、中卫、中宁、固原等地。该校校长杨珍说,和周亚欣一样,这6名特岗老师年轻、有朝气,工作认真,把精力和能力都用在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

  我区出台的相关就业创业工作政策措施中,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报考县以下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法律、乡村振兴等政策性岗位。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享受地方优惠政策。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

  “国家实施‘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这些年,特岗教师逐步缓解教师紧缺问题,优化和补充了教师队伍。”中宁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中宁县为徐套、喊叫水、渠口、大战场等地的乡村学校补充了29名特岗教师,有统一的工资标准,且根据川区、山区划分,特岗教师享有300元至500元的农村教师补贴。

  和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的条件相对艰苦,但周亚欣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她认为,虽然在农村偏远学校,但这里的讲台是她人生的一个舞台,是梦开始的地方。

  “我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升自己,当好老师,为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周亚欣说。(记者 杨志挺 文/图)

尚志勤:在旱塬深处 端稳“绿色”饭碗

汪家塬村蔬菜大棚。 记者 张国长 摄

  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地处旱塬深处。2月17日,记者在该村村部近旁看到两栋蔬菜大棚。

  这两栋大棚属于村集体。在村民尚志勤看来,这是一座就业工厂。种菜费人工,栽植、浇水、采摘等活儿,由尚志勤等5人来干,算是村上的公益岗。他们都是村上的困难人员,要么家里收入低,要么家里开销大。

  尚志勤快70岁了,没能力外出打工,在蔬菜大棚里干活,离家近,活儿不重,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能干这份工,尚老汉很知足。

  如果说,旱塬上蔬菜大棚的建成,得益于闽宁协作项目资金的支持,那么,旱塬上蔬菜大棚的投用,则是沾了张家塬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光”——

  紧挨着蔬菜大棚的是一座储量7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收集着从天而降的雨雪水,大棚菜的灌溉有了保障。多年来,在人工植绿和自然修复的双重加持下,张家塬乡的林草以看得见的速度恢复了起来,光去年有效降水就达到十几次。

  “天水”不够,还有黄河水救急。前些年,汪家塬村通了自来水,水源是净化过的黄河水,通过扬黄灌溉工程从上百公里外“提到”旱塬上。

  水的问题解决了,还要攻克技术难题——汪家塬村没种过大棚菜。

  尚志勤等5名大棚工人到160多公里外的渠口农场去“取经”——那里是距黄河不远的川区,种蔬菜大棚的人多,其中就有本村人齐学会。

  在这位老乡的蔬菜大棚里,尚志勤等人虚心当起了“小学生”,对方也是倾囊相授……前前后后,他们长途“取经”两次,在渠口农场学了四五天。

  经齐学会联系,汪家塬村蔬菜大棚进到了质优价廉的蔬菜苗子。按照“师傅”传授的法子,尚志勤和工友们精心栽培起旱塬大棚菜。他们用白糖、白醋配成绿色农药,灭虫效果好,还没一点儿污染。

  刚刚过去的秋冬时节,汪家塬村蔬菜大棚种出了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新鲜不说,价格比山下集镇便宜了一半。村上种出大棚芹菜后,还给每户人家无偿分发了一捆,先让旱塬群众尝个鲜。

  尚志勤碰上什么大棚菜种植难题,就给齐学会打视频电话,经“师傅”指点后,一般就能解决好。

  “有了这半年多的经验,今年的大棚菜会结得更多、卖得更好。”旗开得胜后,尚志勤和这些大棚工人信心更足了,“菜种好了,俺们的饭碗也就端得更稳了。”(记者 杜晓星)

  奋斗成就梦想

  春节刚过,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全区各市、县(区)纷纷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各级人社部门千方百计拓宽宣传渠道,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力争实现年度就业创业“开门红”。

  近年来,一批批宁夏籍高学历人才返乡就业,享受到我区高端人才选拔、科研项目资助、高级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红利,为宁夏高质量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有的青年人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商贸物流、数字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行业领域就业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数十万宁南山区农民走出大山务工,既鼓了腰包、富了生活,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开启了人生新篇;还有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怕吃苦,到农业、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政策性岗位就业,在广阔天地历练自己的心智,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奋斗,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密码。奋斗的天地非常广阔,它可以是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可以是车间里的攻坚克难,可以是农田里的辛勤耕耘,可以是宇宙空间的科考探秘……我们每个人的本职岗位都是奋斗的天地,做更好的自己,让人生充满奋斗的痕迹,就会与伟大时代相互塑造、相互成就。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步履坚定地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攻克难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信念担负起时代使命,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美好蓝图必将成为现实。(龚其云)

 

责任编辑:王小梅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