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民生事业的新蓝图,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治区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增加覆盖面、提高精准性等方面推出不少好政策,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幸福网”,点亮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救助更有温度 帮扶更有速度
姜玲娟(左一)和同事入户了解居民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1月14日,照顾丈夫赵刚(化名)吃过早饭,家住银川市金凤区云凤花苑的居民马丽(化名)带上水杯,早早出门上班。
一年前,赵刚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一连植入2个心脏支架。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突如其来的遭遇让赵刚夫妇一度万分沮丧。
得知赵刚生病,金凤区民政部门将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每月给予1620元低保金。“这些钱真是雪中送炭。”马丽感慨地说,多亏了政府的帮助,赵刚的药费、生活费有了着落。
除低保金外,民政部门还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助:为赵刚上大学的大儿子申请每年4000元的教育救助金,为其小儿子申请每月200元的困难家庭教育救助金。“有了这些保障,孩子们上学的花销也缓解了。”马丽说,在她一筹莫展时,是政府伸出的援助之手帮她们一家渡过了难关。
赵刚一家能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帮扶,离不开金凤区满城北街社会救助协理员姜玲娟和同事们平时扎实的入户调研工作。“在走访时了解到赵刚的情况,我们很快为他办好低保的手续。当时他的大儿子刚上大学,不能享受当年的教育救助金,我们就给他们一家申请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当记者提起赵刚,熟悉情况的姜玲娟脱口而出。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想了解大家的急难愁盼、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并非易事。今年以来,我区创新方法和举措,在全区2217个行政村、645个社区设立了村级(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实现了社会救助协理员全覆盖。
成为社会救助协理员后,姜玲娟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街串巷、上门摸排。在她办公桌上的文件夹里,有一叠厚厚的走访联系表,上面详细记录着她联系的所有困难人员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困难缓解情况等。“这是我们的基本功,为的就是精准救助‘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让救助更有温度、帮扶更有速度。”姜玲娟说。
“为困难群众提供救济,目的就是雪中送炭。”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张磊说,为确保困难群众能及时、精准享受到帮扶,自治区民政厅实施了低保扩围增效行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通过适当放宽低保家庭财产认定范围、扩大低保“单人保”保障范围、明确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认定条件、健全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对老年人、未成年人、重残、重病等特殊对象予以全额救助或增发低保资金,将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每人每年4560元分别提高到650元、5520元,福利机构内孤弃儿童、社会闲散孤儿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249元、937元提高到1500元、1000元,并同步提高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费标准,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记者 姜璐)
临时救助显担当 雪中送炭暖人心
“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民政局不仅提前给我们发了低保费,还额外发了一笔生活补助,帮了我家大忙。”11月17日,固原市原州区古雁街道办事处西城路社区居民李青(化名)告诉记者。
李青因股骨头坏死导致肢体残疾,一直没有稳定收入。“家里就我和儿子两人,孩子上学,我常年看病吃药,都是用钱的地方。”这些年,李青家日子过得很紧。
“9·20”疫情发生后,想到像李青这样的困难群众更需要关怀帮扶,原州区民政局根据自治区民政厅相关政策,第一时间落实了疫情期间临时救助的有关政策。“我们把10月发放的低保费和暖气费补贴都提前到9月发放给群众,先后为44785名城乡低保对象、830名高龄老人、686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2200万元。还对没有收入来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体开展临时救助,9月以来临时救助418人次,支出58万多元。”原州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办公室主任杨兰秀说。“那段时间算上低保、临时补助、暖气费补贴,我前后收到了3000多元,心里安稳多了。”李青感激地说。
疫情无情,救助暖心。“9·20”疫情以来,自治区民政厅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发挥托底应急作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因受疫情影响的灵活就业、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和隔离封控、外来务工、暂时滞留宁夏的临时遇困人员,及时跟进服务,上浮20%临时救助标准,加大帮扶力度。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购买物资不方便,各级民政部门以政策为引领,以志愿服务队员为先锋,送饮食、送衣物,让群众在面对临时生活困境时暖身又暖心。而一些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和个人,不区分宁夏户籍、不限定本地户籍,均由所在地实施临时救助。
像李青这样的困难群众提出救助申请时,疫情防控期间民政部门还简化了申办流程,按照“急难型”救助先行救助、后补材料,提高救助时效。“民政部门的同志这几天在电话里就指导我补齐材料,又帮我申请新的救助项目,为我的后续药费想办法。”李青告诉记者。
针对全区的确诊病例(含无症状感染者)中的民政服务对象,民政部门按照城市不低于3000元、农村不低于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今年前9个月临时救助8.98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52亿余元。9月,全区临时救助2.7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6%,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184.7万元。
此外,民政部门充分挖掘和链接慈善资源,区、市两级慈善总会筹资115万元,汇集八方爱心,关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群众。
“民政部门的救助标准年年上涨,补助发放及时,今年家里的暖气也维修得更热了,党和政府很关心我们,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冬日暖阳照进屋内,李青对未来满怀憧憬。(记者 和牧川)
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送来了取暖补助金,帮助我缓解生活上的困难。”11月16日,万文全领取到冬季取暖补助金后,高兴地向工作人员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万文全是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杨渠村村民,今年52岁,患有慢性肾衰竭,肢体一级残疾,现享受每月400元的农村低保和每月230元的残疾人两项补贴。10月,当地政府为其发放了取暖补贴100元以及7月至9月价格临时补贴60元,并计划11月再次对其进行临时救助。
“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帮助他们解决过冬取暖的燃眉之急,是我们民政工作人员职责所在。希望他们坚定信心,结合自身实际,勤劳致富,尽快摆脱生活困境。”沙坡头区民政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冯翔明说。
今年,为了让城乡困难群众能够顺利过冬、温暖生活,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及早动手,全面开展低收入家庭冬季取暖补贴审核发放工作,为全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冬季取暖补贴和价格补贴。全区按照城市每人200元、农村每人100元标准发放冬季取暖补贴,及时足额将各类救助金和补助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切实兜住基本民生保障网。
为确保中央和自治区“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一揽子政策落实落地,近期,自治区民政厅联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退役军人事务厅、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力度的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至明年3月,将低保边缘人口纳入阶段性新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将启动条件中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的启动条件,阶段性调整为3.0%。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物价走势,指导各地及时启动物价联动机制,准确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困难群众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做到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此外,还将阶段性启动物价联动机制,联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动态监测全区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从今年9月至明年3月底,将启动条件中“居民消费价格”单月同比涨幅由3.5%降至3.0%,在现行覆盖低保对象、孤儿等7类群体基础上,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低保边缘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完善救助主动发现机制,联合16个厅局下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的通知》,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规范主动发现工作流程,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建立健全特困供养与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低保、特困供养、高龄低收入老年人和孤儿养育津贴等救助帮扶制度落实落细,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可及性、覆盖面。
据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截至目前,全区民政部门共为431072名城乡低保对象、高龄低收入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取暖补贴5015.19万元。并且,全区今年已经三次启动价格联动机制,按时向88.35万人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131.58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记者 张辉)
救助热线搭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自开通社会救助热线以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赵丽娟每天能接到各种求助电话。“虽然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我由衷高兴,这说明救助热线正在群众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帮助困难群众。”她说。
今年6月,赵丽娟所在的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开通了社会救助热线,这让她感慨不已:“以前群众有困难,在找不到解决渠道的情况下,只能四处询问,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解决效率也相对有限。有了热线,大家可以通过咨询政策了解具体情况,符合条件的很快就能申请救助。”
一根电话线,将求助的群众和及时的帮助连得更近,也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帮扶的速度和温度。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及所辖各社区共接听社会救助热线电话320余次。自开通社会救助热线以来,新增低保对象8户10人。为7户7人,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1.37万元。
“救助热线公布以来,我们时常会接到咨询社会救助政策方面的电话。群众有什么疑惑,足不出户打个电话就能问清楚,解决问题更加便捷高效,社会反响很不错。”赵丽娟说。
解困有质量,救助有力量。
截至目前,宁夏共公示社会救助热线285部,实现区、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全覆盖。
今年以来,宁夏聚焦困难群体,不断创优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自治区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临时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随社会救助热线一同,打包公布六种符合临时救助情形的对象,各级热线值守人员保持全天候在位、24小时在线,随时受理困难群众诉求。截至11月16日,共受理群众诉求30余万人次,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17.34万人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万余个。
自治区民政厅负责人介绍,目前,宁夏社会救助审核权已全部下放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小额临时救助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认,特别紧急的24小时内将临时救助金发放到位。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影响下困难群众无法线下办理救助手续的情况,全区进一步明确申请方式、简化经办流程,随热线电话一同向社会公布。困难群众通过“我的宁夏”政务App即可进行网上申请,实现救助“不见面”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今年10月底,宁夏通过救助热线和网上受理,共为3.2万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发放鸡蛋3.5万余盘、蔬菜包1.2万余包、慰问金等临时救助金和实物共计1493.77万元。对已确诊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民政救助对象,发放2000元至3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20余万元。
“我们将持续发挥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为民服务连心桥’的作用,持续健全完善主动发现、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监管核查机制,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心理疏导、救助帮扶和关心关爱工作,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纾困解难。”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表示。(记者 马越)
责任编辑:杨丽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