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理情相融的家事审判开启“西吉模式”
来源:宁夏新闻网

  围着一张圆桌,法官和当事人坐在一起,通过劝解,硬是让针锋相对、相互指责的涉事双方放缓了语调,心平气和地诉说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委和想要的诉求结果。这是3月中旬,记者在西吉县人民法院家事法庭上看到庭长马阿宁正在处理一桩离婚案,由于涉事双方为近亲婚姻,法庭当场宣告婚姻无效。针对双方僵持的彩礼退还事项,马阿宁站在双方不同的立场,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劝说、调解,最终让双方当事人平息了心中的怨气,达成和解。

  看着当事人满意离开家事法庭,马阿宁和书记员相视一笑,这个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案件终于有一个圆满的结果。马阿宁告诉记者,西吉县人民法院自2016年6月设立家事审判庭以来,自己每天都在与婚姻案件、赡养抚养案件、遗产继承和析产案件、收养关系案件打交道。这些看起来琐碎、难度较小的案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会给一个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无论接手什么样的家庭纠纷案件,家事法庭都是认真对待,将矛盾巧妙化解。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重要基石。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全国选择118个中、基层法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西吉县人民法院被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

  “家事案件涉及较深的情感纠葛,当事人之间往往积怨已久,导致进入诉讼后情绪激动,对抗激烈。妥善处理好家事纠纷,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功底和较强的庭审驾驭能力,更需要洞悉人心,通达事理,在依法判案的同时还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家事法庭工作了5年,马阿宁总结了不少工作经验,她说,家事法官办理的案件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却需要耐心与爱心、智慧和勇气。

微信图片_20220326154350.jpg

  为彰显家事审判的司法柔性与人文关怀,西吉县人民法院设置了客厅式、圆桌式的家事法庭,添加诸多家庭元素的家事调解室,以及独具特色的母婴室、心理辅导室、情感修复室,通过家庭化的布置,弱化了传统审判场所的庄严肃穆,让当事人放松心情,有利于化解矛盾。

  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肯定有感情、也难免有摩擦,夫妻之间因一时冲动闹上法庭的也不在少数。西吉县人民法院家事法庭本着认真负责、挽救一个家庭的原则,从当事人的表述中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真的破裂,对老人和孩子有无牵挂。然后将有可能化解矛盾的夫妻请到家事法庭情感修复室进行调解,为他们播放当年的结婚照、婚礼视频,唤醒他们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为他们播放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高的影像资料,警醒双方珍爱家庭,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最终使得将要离婚的夫妻放下心中芥蒂,和好回家。家事法官还经常对经过调解放弃离婚的夫妻、未成年人的抚养是否到位等进行回访。马阿宁清楚地记得,吉强镇大营村有一位妻子长年在外打工,嫌弃残疾丈夫拖累自己,要求离婚。家事法官针对他们的矛盾进行了耐心调解,劝她为3个年幼的孩子着想,也看在丈夫对她关心的份上,需冷静处理。随后,家事法官专程与大营村委会对接,为她的丈夫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缓解了一家人的经济矛盾。3个月后的一天,马阿宁去吉强镇送案件判决书,顺道去大营村对那对闹过离婚的夫妻进行回访,刚到门口,马阿宁看到女人一边给孩子晾晒衣服,一边叮咛丈夫干活小心,孩子则在院子里的花草旁嬉戏……当时的场景让马阿宁感到十分温暖,她故意打趣那位妻子还离不离婚?那位妻子笑着说:“不离不离,现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每当看到敌对的一家人经过家事法官的调解,最终和和气气地离开法庭,是家事法官最高兴的时候。”马阿宁说,在调解家庭矛盾纠纷中,她从当事人的案例里总结与人相处哪些忌禁要避免、哪些优点需推广,让自己不断成长,提高家事法庭的工作效率。

  据了解,西吉县家事法庭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家事案件6486件,撤诉5513件,调撤率高达85.53%。服判息诉率达98.85%,调解和好的占离婚案件总数的46%,实现了家事案件调解功能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成为区内外多家兄弟法院组团观摩学习的“西吉模式”。(宁夏新闻网 胡琴 文/图)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