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暖心红马甲 疫线有担当
来源:宁夏日报

014.jpg

新任务下来了,志愿者们来认领。记者 李涛 王溦 王鼎 摄

红管家志愿队:哪里有需要,我们在哪里

  10月30日,吴忠市开展第三轮大规模核酸检测。

  5时许,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居民铁占明起床。匆匆洗漱完毕,啃了几口饼子,穿好衣服、套上红马甲,他轻手轻脚出了门。

  按照金花园社区前一天疫情防控任务安排,铁占明和社区楼道红管家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是维护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秩序、进行小区居民疫情防控文明劝导。

  “娃,你赶紧去睡会,等一会核酸检测开始很忙,叔来帮你搬桌子。”不到6时,来到金花园A区小广场中央,看见在疫情防控卡点值守一夜又未休息的社区干部杨婷双眼通红,铁占明有点心疼,从她手中“抢”过正搬运的桌子。

  来回跑了好几趟,帮着社区干部搬完桌子,已是满头大汗,铁占明一刻也未歇息,手提小喇叭,向小区走去。

  “居民们,大家抓紧时间准备一下,第三轮核酸检测马上开始喽!”铁占明扯着嗓子,抬头向居民楼开始喊话。

  自吴忠市疫情防控紧急通告发布后,68岁的铁占明带领志愿服务队的魏举、郑大明、肖术华、孙彦民等人第一时间来到金花园社区,主动请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成为金花园社区第一支申请参加疫情防控的老年志愿者。

  “战疫一线的乡镇、社区干部都很辛苦,我们也帮不上啥大忙,就是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志愿服务。”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退伍老兵,在铁占明的带动下,服务队的60余名退休老党员全部参与到社区7个小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其中,年龄最大的已达80岁,年龄最小的也已过50岁。

  “别看我们年龄都大了,但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铁占明说。

  “你好,请保持一米距离!”“那位小同志,请出示健康融合码!”在战疫一线,老年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一同进小区、爬楼梯,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和防护信息、逐楼逐单元张贴各种防疫宣传材料,并督促物业公司对小区和单元楼道进行消毒,手拿小喇叭不间断地对小区居民进行文明劝导,倡导大家戴口罩、不聚集、不串门、不聚会。

  郑大明退休后也自愿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在吴忠市组织的三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她既当“宣传员”,又做“劝导员”。“大家排好队,相互间隔一米,按顺序来!”郑大明手拿小喇叭,全程引导前来进行核酸采样的居民。

  “做志愿服务工作有什么好处啊?”每次当有人问及这事,郑大明总是笑着作答:“要啥好处?哪里有困难,就说明哪里需要我们,咱就要挺身而出!”(记者  马照刚)

<p>  “请大家不要拥挤,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志愿者用小喇叭提示居民。</p>

“请大家不要拥挤,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志愿者用小喇叭提示居民。

一名志愿者的自述:心中有力量 处处皆温暖

  2021年深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塞上湖城银川安静下来。新一轮疫情发生后,许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其中,宁夏总工会干校讲师闫琪也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行列中。

  10月30日,闫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在亲历银川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她的感动。

  为了尽量还原受访者的回忆,以下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在刚刚结束的银川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中,我作为宁夏总工会党员志愿者,随志愿者小分队先后深入兴庆区凤凰北街街道办事处新民社区和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办事处集中核酸检测点开展志愿者服务。

  10月26日正午,初到居委会报到时便迎来了一个持“绿码”的“特殊”居民。他不是新民社区常住居民,但在该社区有房,第一轮核酸检测时,恰巧回去看房顺带在该社区做了核酸检测,没想到竟接到社区工作人员关于配合接受封控的电话。原来,他的房子正在被封控的那栋楼上。经居委会工作人员耐心劝说,这位居民积极配合,迅速举家从常住地搬回新民社区家中接受封控管理。

  当日下午,我们小分队志愿者布置核酸检测场地时,遇到了几位前来咨询的居民,持“黄码”的小伙子、蹦蹦跳跳的小学生,还有步履蹒跚的老大妈。得知居民检测是次日一早开始,大妈一句话说得人心里暖暖的:“这阵子不测我先回,明天等通知了再来,咱不给娃娃们添麻烦。”

  次日中午,我们一家接到通知后赶赴设在单位办公楼前的街道集中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出门时恰巧遇到邻居一家也准备出发。邻居家女主人也是我们小区志愿者,一路走下来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时不时听到屋内传来“早晨已做过”的答复。看来,有了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的经历后,身边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识提升不少。

  走到检测点时,女儿才反应过来:“妈妈,这是宁夏总工会,是你单位!”我说:“对呀!就像我昨天去其他小区做志愿者一样,那些穿着红马甲的是妈妈的同事,他们正在帮助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早晨下大雨时叔叔阿姨们身上都淋湿了,却没有一个人离开!”女儿听罢,伸出大拇指在我的脑门上“点赞”,笑眯眯地说:“妈妈真棒!叔叔阿姨们真棒!”

  在疫情防控一线,我感到了一种温暖,叫作“虽身边有秋风习习,但背后也有阳光和煦”;看到了一种力量,叫作“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采取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群防群控、严防严守的有力行动,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记者 李志廷)

<p>  “红马甲”协助群众进行核酸检测登记。</p>

“红马甲”协助群众进行核酸检测登记。

“姐妹花”绽放“志愿红”

  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有这样一对战疫“姐妹花”,姐姐张敏和妹妹张璐均是该院医护人员,她们是同事,更是一对默契的搭档。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受过专业的防护培训,我们没问题。”10月24日,张敏和张璐接到医院通知后,毫不犹豫地领了任务,参加疫情防控医学隔离工作。两人每天日常工作是为隔离人员测两次体温、采集核酸、送三餐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监督每日开窗通风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进行消杀工作。

  新冠疫情防控集中医学观察点,实施全封闭式生活管理。在做好这些日常生活管理外,两人还要及时解决隔离人员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比如电视机打不开、空调不热了……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到。“被隔离人员的一日三餐50份盒饭,每次都由我们两个人穿着防护服走楼梯送上去,尽管衣服湿透,累得走不动,但每天都要坚持。”张敏说。

  最近,她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在隔离房间里,医护人员要穿戴着全套隔离装备,可隔离衣外没有口袋,不能放置医护人员的一些工作必需品。“起初,大家把简单轻便的物品用胶带粘在最外层的一次性隔离衣上,但是戴着医用手套,胶带粘来粘去,确实很不方便。”张璐说。

  于是姐妹俩开动脑筋,用鞋靴套制成了一个个带挂绳的手工“战疫包”,包身外面还设计了一些励志的文字和图案。之后值班时,两人肩头都斜挎着一个手工“战疫包”,里面放着笔、小本子等常用物品,随时记录隔离人员的情况和需求。这个亲手制作的创意手工“战疫包”,不仅传递了浓浓的战友情,也让观察、记录隔离人员变得更加方便。“每当听到一声谢谢后,心里感到无比温暖,再累也值得。”张敏说。

  “由于不少人是第一次被隔离,而且缺乏相关医学常识,很多人来的时候还是很慌的。”张敏和张璐建了微信群,把所有的隔离人员都拉进去,在普及防疫知识的同时,也随时关注大家的心理状态。聊着聊着,大家就都变成了“有缘人”,为医护人员点赞的同时,有人建议疫情过后大家约到一起合影留念。

  疫情之下,这对“姐妹花”是核酸采集员、管理员、协调员、信息员,也是消杀员、保洁员、健康观察员、心理辅导员,角色不停更替。“隔离人员也好,同事也好,我们都是在医学隔离观察点并肩战疫的战友,安全地离开医学观察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张敏说。(记者 马忠)

<p>  “叔叔,您往队伍前面走,老年人有绿色通道。”</p>

“叔叔,您往队伍前面走,老年人有绿色通道。”

“银发先锋”战疫情

  从10月20日至今,一群“银发先锋”一直忙碌在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办事处阅海万家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上,他们值守卡口、登记测温、帮助隔离户送果蔬药品……

  “这段时间,防疫工作人员不分昼夜连轴转,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才踏实。”自治区审计厅退休干部白蓉说,虽然她已经70多岁了,但是她相信,有许多老同志和她一样,想为抗疫出一份力。在她的组织发动下,阅海万家“春之韵”艺术团党支部6名党员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社区防疫志愿服务队伍中。

  志愿服务队中,有人连续10天每天服务达12小时,有人忙起来啃个馒头就是一顿饭,有人每天骑自行车从其他小区来到阅海万家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报到的这群“银发先锋”,以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与觉悟。

  同样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银发先锋”,还有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景满龙。78岁的景满龙是一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自本轮疫情发生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开始核酸检测工作时,他在现场维护秩序,深秋的夜里,用一件军大衣包裹住瘦弱的身体,疏导村民有序核酸采样。同时,他还承担着消毒员的工作,每日背着25公斤的消毒喷雾器,仔仔细细喷洒消毒。村委会主任看年龄已高的他背消毒喷雾器很吃力,说换个人做这个工作,他硬是不让。“下载健康码我不会,信息登记我也做不了,但是我还能背得动这个消毒喷雾器,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景满龙说。

  在月牙湖乡,69岁的老党员李永福承担起了库管员的工作,60多岁的老党员马玉虎带着医护人员走街串巷为行动不便的人做核酸检测。“像景满龙、李永福、马玉虎这样的老党员志愿者还真不少,他们作为移民搬迁群众的一员,经历了移民群众生活的跨越式变迁,深刻感受到了党对移民群众的关怀,在防疫工作中主动奉献‘银色力量’。”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二村党支部书记董应虎说。(记者 陈瑶)

<p>  巾帼志愿者帮助居民在“我的宁夏”App里进行健康打卡。</p>

巾帼志愿者帮助居民在“我的宁夏”App里进行健康打卡。

24名新警的第一身“白色战衣”

  “我没有想到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身‘战衣’竟然是防护服。”支援石嘴山市惠农区河滨街派出所的新警杨旭说。

  疫情突发后,杨旭和参加新警班的同学们主动向石嘴山市公安局党委请战,要求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10月28日,石嘴山市公安局紧急集结2021届公安院校毕业生支援惠农区公安分局疫情防控工作。

  出征号令一出,24名公安院校毕业新警背上行囊,相继奔赴惠农区疫情防控一线,同惠农公安分局民警捆绑作战,在基层“接地气、壮筋骨”,以热血忠诚开启淬炼之路。杨旭到岗后的师傅是河滨街派出所副所长闻鑫。在他的指导下,杨旭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深秋的高速公路疫情检查点,夜晚气温低至零下。杨旭和其他新警们协助值守民警给司机、乘客测量体温,查验核酸检测报告。“执勤时不休息,也不愿休息。”杨旭说,停下来时,一阵瑟瑟冷风吹来,躲都没地方躲,“来的时候父母叮嘱我带了棉衣,但发现根本用不上,穿了棉衣就穿不上防护服。”

  闻鑫的指导和鼓励让杨旭在执勤中有了更多底气。他说,既然穿上了防护服,就要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成为靠得住的“大白”。

  和杨旭一样,在岗的马睿杰、刘嘉成、李宗育和仇浩等人都在抗疫一线中践行着“疫情当前,新警不退”的誓言。“虽然是新警,但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我必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当防控一线‘排头兵’,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盼,坚决无条件打赢这场硬仗。”10月31日,新警马睿杰的表态干脆利落。(记者 朱立杨 李良)

同心同向 众志成城

  疫情汹涌而来,勠力同心共战疫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也有极少数居民不配合防疫工作,不顾大局,任性而为。近日,在银川市一小区,“负重前行”的社区工作者,便遇上了不听劝导的居民。自称是“领导”的居民因做核酸检测与防疫人员发生争执,对工作人员破口大骂。无独有偶,在另一小区,一位居民不仅不配合上门服务的防疫人员,甚至用脚踢踹他们。要知道,防疫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不配合,辜负的可能是一群人的努力。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只有众志成城,汇聚起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才能彻底战胜疫情。

  同心同向,“平凡之我”,也能汇聚成不平凡的力量。众志成城,绵薄之力,也能构筑坚不可摧的防线。海原县爱心企业捐赠的羊肉、土豆等物资助力抗疫一线,承载着大武口区30万人民深情厚谊的车辆驶向银川,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大义;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老师带着女儿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给学生上网课,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责坚守;执勤交警推迟订婚,坚守一线守好外防输入的“安全门”,这是“舍小家,为大爱”的家国情怀。

  在疫情面前,我们能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信心,靠的是同心同向的强大凝聚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力。“众志成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而伟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可能是理解与体谅一线工作者的辛劳,也可能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持。

  当看到医护人员在昏暗中做核酸采样,一旁的小伙默默回家取来摄影灯,为他们支起灯光照明。在守望相助的战疫前线,在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有无数像这样默默“支起灯盏”的人。如果说,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在昏暗中带来一片暖光,那么,如“涓涓之水,汇成江河”的强大合力,点亮的就是万家灯火,温暖的就是千万人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带着心中的那盏灯,让我们同心同向、共同战疫,众志成城、担当奋进。最终,一定能迎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胜利时刻。(沈琪)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