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年青的心撑起晴空
来源:宁夏日报

  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宁夏宁安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开展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样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当前全世界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2020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011.jpg

  10月10日,银川市妇联组织了一场题为《“双减”政策下的新常态家庭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通讯员 叶芩 摄

  就诊者年龄越来越小

  “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存在心理疾病。”宁安医院青少年精神科主任白红娟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宁安医院开设了全区首个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几乎每天都有孩子来就诊,从小学生到初中生、高中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而且小患者越来越多,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这些患者中,存在严重焦虑的占80%以上。存在情感障碍的小患者,如抑郁症儿童也有60%以上。”

  “在接诊过程中,最让人震惊又痛心的是,看到这些孩子手臂上有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疤痕——这些都是孩子自己拿小刀在手臂上划出的伤痕。”白红娟轻声说。“这些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大部分并不想自杀,他们有的拿刀片划伤自己,有的拿火烧伤自己,还有其他自伤自残行为,有些是出于内心痛苦,想要通过肉体的痛来缓解心理的痛苦,有些是想要获取家长的关注。”白红娟说。

  其实是家庭“生病了”

  “儿童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依旧对父母依赖,另一方面生理上日渐成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善,容易与社会和家庭产生一些冲突,这些问题与他们在学习当中的成就感、挫折感等问题的交替出现,最终使儿童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各种问题,轻生、犯罪、离家出走、厌学等现象频频出现。”白红娟说,大部分接受心理治疗的孩子,都存在比较突出的家庭问题。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虽然家庭完整但父母经常吵架,而且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这些家庭中的父亲或者母亲经常会带着情绪对孩子说“为了你我才不离婚”,让孩子产生自责、自怨自艾的心理。有些家庭父母婚姻没问题,但是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动辄以打骂来教育孩子。针对这些情况,心理医生通常会建议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白红娟说,所谓家庭治疗,就是一种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需要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开放性地畅谈,找出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有些家庭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及时诊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这种治疗往往不能一劳永逸,而需要多次治疗。

  有些家庭在治疗过程中,就吵了起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指责,有的人甚至一走了之。对于不配合医生进行家庭治疗的,其根源性矛盾难以解决,即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在住院治疗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旦回归家庭,容易旧病复发。

  “别人家的孩子”折射家长自身焦虑

  白红娟说,根据临床观察,来心理门诊就诊的城市孩子更多,且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其中不少家长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给你提供的条件这么好,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这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买学区房、给孩子报重点学校、上辅导班,包括吃穿用都用最好的,孩子理所当然应该拿成绩来“回报”家长。其实这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用物质条件在换取一个能考满分的机器。

  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是家庭教育中常出现的现象。“家长动不动就提‘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源于自身焦虑,他们下意识地把外界的压力,比如升学压力、上重点学校的压力、就业压力,转化为自身焦虑,然后又把自身焦虑传给了孩子。”白红娟说,“在种种焦虑、压力之下,家长希望孩子按自己规划的方式去生活、学习,而忽视了每个孩子有自身成长发展规律。家长在给孩子压力的时候,本希望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但是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式,不仅没有让孩子产生上进心,反而让孩子也变得格外焦虑,于是有的孩子抑郁了,有的孩子脾气变得暴躁了,有的孩子开始自伤自残,孩子和家长越来越难以沟通。其实,抚养孩子时,父母情绪稳定、愉快,才能带给孩子正面影响。”

  家庭社会共呵护

  近日,宁安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王瑞在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宣讲过程中感觉到,即使是普通的青少年群体,也普遍存在学业焦虑、人际焦虑和各种青春期心理问题。

  王瑞表示,青少年的焦虑,也反映了家庭的焦虑、社会的焦虑。家长、学校、社会应共同发力,鼓励青少年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理论,心胸开阔,知足常乐,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劳逸结合,学习适度,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

  “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和引导孩子。学校方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触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层面要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减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波及学校,避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他们撑起一片晴天!”王瑞说。(记者  尚陵彬  杨杰)

 

责任编辑:倪金凤     编辑:倪金凤